激光雷達企業禾賽科技近日宣布裁員200多人,賠償N+1,沒有年終獎,但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總營收為5.4億元,凈虧損收窄。
02盡管特斯拉曾主導不用激光雷達,但如今激光雷達在汽車領域應用廣泛,價格不斷降低,預計到2034年,全球汽車激光雷達市場將達到95億美元。
03中國市場激光雷達發展迅速,速騰聚創、禾賽科技、華為等頭部企業競爭激烈,其他企業如Luminar、Quanergy等面臨市場需求波動、訂單增長放緩等困境。
04由于價格優勢,激光雷達有望成為15萬元及以下電動車型標配之一,推動自動駕駛市場發展。
根據脈脈上的信息,裁員人數達到200多,賠償N+1,沒有年終獎。像這種科技企業,本來就沒太多人,一下子要裁200多,確實是很嚇人的。不過是不是“zhi己嚇zhi己”,就不知道了。
畢竟,禾賽才發的三季度財報,數據相當好看,禾賽聯合創始人及CEO李一帆還預計有望第四季度實現GAAP(通用會計準則)下盈利2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5億元),并在Non-GAAP(非通用會計準則)下實現全年盈利。
根據其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禾賽科技的總營收為5.4億元,凈虧損收窄到7040萬元,毛利率為47.7%,2023年同期為30.6%。同時,禾賽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雷達總交付量為27.98萬臺,同比增長108.2%,其中ADAS產品總交付量為26.31萬臺。
隨后在12月30日,禾賽科技又表示,12月激光雷達交付量超過10萬臺,并且,2025年規劃年產能將超過200萬臺。所以,這個禾賽激光雷達的“羅生門”,除了讓人意外,也讓人好奇,激光雷達企業2024年是怎么一回事呢?
純視覺路線,曾經讓激光雷達抬不起頭來。特別是特斯拉主導下,不用激光雷達成為一種潮流。不過,馬斯克不是“神”,依舊會犯錯。從安全的角度來說,激光雷達的作用是繞不開的。
而從蓋世統計的數據來看,速騰聚創裝機量401,940顆,占據35.1%的市場份額,居于榜單之首。并且,連續10個月位居行業市場份額第一。
華為技術緊隨其后,以30.21萬顆的裝機量占據26.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禾賽科技與圖達通分別占據23.8%和14.6%的市場份額。
需要提一下的是,禾賽于去年11月宣布,下一代用于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激光雷達產品ATX將在2025年以低于200美元的價格出售,僅為當前AT128型號價格的一半。而大幅降價的基礎,是采用自研芯片驅動激光雷達傳感器,并提升了工廠運營效率。
而在這次的CES 2025,禾賽科技于1月7日正式發布面向機器人領域的迷你型超半球3D激光雷達JT系列,并宣布已開始向客戶量產交付。
出于智能駕駛領域對激光雷達需求快速增長,2024年1~10月整體裝機量達到1145564顆,首次突破單年裝機量百萬大關。這對于一直唱衰激光雷達的人來說,可能比較難接受。
其中,速騰聚創和華為技術的市場份額占比超六成,表現出領先的企業技術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
而根據佐思汽研的統計,2024年1~10月,激光雷達安裝量為116.2萬顆,同比增長260.5%。其中自主品牌提升最大,同比增長931.1%。分品牌安裝量看,鴻蒙智行最高,安裝量達到31.8萬顆;其次為理想、蔚來、極氪,安裝量分別為18.6萬顆、16.7萬顆、12.0萬顆。
另外,2023年,根據Yole Group的分析師預測,中國汽車配備的激光雷達平均售價約為450至500美元,比2022年大幅下降,而其他地區的平均價格在700至1000美元之間。2025年,爭奪將圍繞在200美元以下的價格展開。
隨著制造規模擴大,激光雷達的價格在快速下降,當時激光雷達的高成本以及高昂的研發成本只有少數車企能承擔。2017年,Velodyne主流的64線萬美元一臺,在中國售價接近70萬人民幣,這很顯然超出了特斯拉的承受范圍。
同年,Waymo工程師宣布他們已將成本降低了90%,2020年時,Luminar等多家廠商均以低于2000美元的價格提供自動駕駛級激光雷達。
如今的價格呢?隨著速騰聚創的發布,以及禾賽科技說2025年核心產品價格降一半,激光雷達被供應商們打到了200美元的區間。這就是差別。過去百萬豪車才能配備的激光雷達,如今普遍出現在20萬元左右的車型,可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這場革命還不止局限在汽車領域,從無人機到手機,愈來愈多的行業將要或者正在搭載激光雷達。根據分析機構IDTechEx最近的一份報告,到2034年,全球汽車激光雷達市場預計將達到95億美元,相較2024年,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19.5%。
當然,純視覺路線的鼻祖,特斯拉的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曾經對激光雷達很反感,說過“任何依賴激光雷達的人都注定要失敗。失敗!(激光雷達)是昂貴且不必要的傳感器。這就像擁有一堆昂貴的闌尾。一個闌尾就夠糟糕了,現在你有一堆,這太荒謬了,你們會明白的。”
明白的結果是,現在國內的車型都會裝一個,作為安全冗余。多傳感器融合路線,在國內也有擁躉。
比如,理想出于安全的需求,也堅決使用激光雷達。這是近日的一場談話中,當被問及“特斯拉沒有用激光雷達,你們為什么要用”時,理想汽車CEO李想的回答。
激光雷達即便在全黑環境中,也能探測到200米遠的物體,車輛在130公里/小時的速度下,依然能夠實現AEB自動緊急制動。這點是攝像頭全視覺做不到的。
2021年3月,馬斯克在推文中表示,特斯拉將轉向“純視覺”的方式。5年多時間過去了,作為主戰場的中國市場,激光雷達以可見的速度發展著。
其實,我們可以推導出一個論點,除了技術上的原因,價格或許才是馬斯克一再貶低激光雷達的重要因素。
馬斯克嘴上說著不用激光雷達,實際上“身體很誠實”。根據彭博社報道,兩年前馬斯克就考慮過與Luminar合作,作為兩家公司之間協議的一部分,Luminar將激光雷達傳感器出售給特斯拉,并要求不得向外透露信息。
去年一季度,激光雷達供應商Luminar Technologies公布財報時,特斯拉已經成為其第一季度激光雷達傳感器的最大客戶。特斯拉這位大客戶為其一季度2100萬美元的總收入貢獻了10%以上,210萬美元能買多少激光雷達?對吧。
此外,推特有一位名叫“AlphaSense”的網友分享的一則會議紀要顯示,特斯拉已經設計了自己的激光雷達,并正在與大陸集團合作,將其為未來汽車開發的雷達技術集成到其系統中。盡管還是傳聞,但當初馬斯克堅持不用激光雷達的理由已經越來越弱。
“我們正進入一個每年數百萬輛汽車配備激光雷達的階段。”禾賽集團CEO李一帆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李一帆補充稱,價格減半將使激光雷達對售價15萬元人民幣(約2萬美元)以下的低價電動車也具有吸引力。
對于高于這一價格的電動汽車,激光雷達的采用率有望提升至40%,根據數據,目前中國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激光雷達裝配率約為24%。
不到200美元的激光雷達,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筆再劃算不過的買賣,尤其是在目前新能源汽車進一步“卷”智能化配置的當下,15萬元及以下的電動車型激光雷達或許會成為標配之一。
當然,我們也看到,激光雷達行業的頭部效應也越來越強,除了速騰聚創、禾賽科技、華為,其他激光雷達企業也在面臨市場需求波動、訂單增長放緩、技術研發愈發艱難等困境。比如,作為最早一批登陸資本市場的Luminar,Luminar上市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瀕臨退市。
此外,激光雷達廠商Quanergy在登陸紐交所僅10個月后便宣布破產,Ouster和Velodyne則進行了合并重組,合并后將保留Ouster名稱,而Velodyne正式退出歷史舞臺。零部件龍頭博世在激光雷達領域投入近三年后,也放棄了自研激光雷達。
所以,激光雷達的“希望之光”還是在中國。而留在牌桌上的競爭對手們,究竟誰能突圍而出,仍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