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心(簡稱“國地中心”)具身智能訓練場。據悉,國地中心日前完成了全國首個異構人形訓練場的建設,聚焦領域發展趨勢、聚焦國家重點場景、聚焦真機具身數據,進一步強化我國人形
業內人士表示,訓練場是推動產業發展和場景應用落地的重要基礎設施,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生態合作,促進人形機器人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展望2025年,人形機器人量產可期,但應用落地仍面臨挑戰,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八項關鍵技術。
在國地中心具身智能訓練場,記者觀察到,眾多人形機器人分散在不同工種的教室里接受教學。例如,在“未來技術應用—家政醫療”場景訓練區,記者注意到,兩臺人形機器人分別站在藥房貨架和臥室衣櫥附近,正在學習自動配藥、物件整理等技能。
必一運動
據國地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國內首次最大規模100臺異構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和類人形機器人進駐訓練場,20臺青龍公版機規模化部署在運動訓練區和精細化作業區,穩定持續奔跑可達1小時,奔跑速度最高可達10km/小時,具備多維泛化的精細化作業能力。
國地中心總經理許彬表示,訓練場項目建成后,將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投入成本,解決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問題。通過后續訓練場的成熟化運營和全國性推廣,有望將其構建成為國家級虛實結合具身智能技術發育平臺,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提供強大動力。
對于未來技術趨勢,國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表示,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人工智能、訓練場和開源生態的集大成者,目前已經形成新的科研范式。“我們怎么開發人形機器人?要開發機器人的肢體,有了機器大腦要用數據集驅動,在訓練場完成訓練再開源生態實現規模化,這是整個科研范式。以前從來沒有用這樣一個范式設計人類關于實體世界的產品,這是科研范式的改變。”江磊說。
據了解,國地中心是上海市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建的行業平臺,也是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首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于2024年5月在上海運營。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前舉行的國地中心具身智能訓練場啟用儀式活動中,國地中心和多家業內企業達成合作,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持續發展。
國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和上海創智學院副院長漆遠共同揭牌成立“國地中心-創智學院具身智能實訓基地”,雙方將合力為培養具身智能專業人才搭建平臺,推動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在簽約環節中,國地中心與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行業協會、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合肥)等企業簽署了具身智能訓練場合作伙伴協議。各合作伙伴將通過協同制定數據采集方案,確保高質量數據資源,促進訓練場運營優化,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具身智能技術邁向新高度。
國地中心與核電集團、延鋒國際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東北工業集團、凌云集團、航天八院第805研究所等多家知名企業簽署了生態場景合作協議。各合作單位形成生態聯合,將為具身智能技術應用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加速具身智能技術的落地和推廣,實現人形機器人應用落地。
必一運動
國地中心與上海實驗室、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及上海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簽署的具身智能研發合作協議,旨在匯聚業界頂尖力量,共同推進中國通用大模型的研發進程,加速具身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為人形機器人發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人形機器人產業增長迅速,2024年產值已達27.6億元,預計2025年將翻倍至53億元,2029年有望達750億元。人形機器人被視為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關鍵技術,2025年將成為量產元年。”江磊稱,國地中心將推出人形機器人2.0版本“DeepSnake”。展望2025年,人形機器人量產可期,但應用落地仍面臨挑戰,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八項關鍵技術。
隨著多家科技公司加碼人形機器人行業,人形機器人行業不斷發展,新技術不斷迭代,落地量產進程加快。
“人形機器人更加重視加工設備和多模態數據采集兩大方向。具體到數據采集,作為機器人訓練的底層基礎,多模態訓練數據集的融合,將大幅提升機器人的環境感知能力和多任務處理能力。動態捕捉技術和多傳感器融合的長尾數據采集,將直接影響到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中的適應性與表現。”華創證券分析稱。
國海證券表示,圍繞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國家及地方政策陸續出臺,后續更多支持項目有望繼續跟進、不斷細化支持舉措。從供應鏈看,在核心的軟硬件上,產業正向強化趨勢顯著。軟件端方面,AI決定人形機器人產品力的“天花板”,大模型領域產品競相涌現、持續迭代,應重視具備“大腦”能力的企業入局人形機器人等具身智能形態,賦能雙足以及四足機器人等產品。硬件端方面,處于供應鏈核心位置的主要廠商加快產品迭代、推進產能建設。同時產業鏈合作深化、產能規劃增加,應重點關注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切入下游標桿性本體廠商的程度和粘性。
展望2025年,東吳證券稱,人形機器人有望邁入量產元年,地方政府、車企、互聯網大廠紛紛加碼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有望迎來密集催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