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被業內視為“技術躍遷里程碑”的嘗試,卻暴露出工程驗證階段的謹慎姿態:限定區域、小規模車隊、純視覺FSD系統的可靠性爭議,讓資本市場期待的“顛覆性時刻”更像一場風險可控的壓力測試。
對于A股投資者而言,特斯拉的破局既是智能駕駛產業鏈的強心針,也是一面照妖鏡技術成熟度、法規空白、倫理爭議三大天塹,或將讓盲目追捧“Robotaxi概念”的資金面臨估值陷阱。當海外巨頭在無人駕駛賽道搶跑,中國供應鏈能否借勢突圍?
據行業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下半年以來全球Robotaxi頭部企業運營數據呈現指數級增長:Waymo在洛杉磯地區周訂單量突破5萬單,較年初增長320%;Cruise與全球最大出租車公司達成合作,計劃2025年前在15個城市部署2.5萬輛無人駕駛車隊。這種量變到質變的躍遷,標志著行業已突破技術驗證期,正式進入商業化規模擴張的新階段。
然而,特斯拉在奧斯汀開啟的首批Robotaxi測試,卻為這股熱潮澆下一盆冷水這場被馬斯克稱為“變革引擎”的嘗試,實則是戴著鐐銬的技術試探。
技術演進路徑的分化與融合正在重塑產業格局。與L2+輔助駕駛依賴人類兜底的本質不同,L4級Robotaxi必須構建完全自主的決策體系。
特斯拉此次測試采用ModelY車型,搭載FSDV12版本及HW4.0硬件,看似展示出城市道路駕駛能力,但實際運營暴露出顯著局限:地理圍欄被嚴格限定在奧斯汀南部50平方公里區域,運營時段僅限早6點至午夜12點,乘客需通過特邀機制參與。更值得關注的是,盡管車輛取消傳統駕駛員,但副駕仍配備安全員,且后臺監控系統具備遠程接管功能,這意味著其自動化程度仍遠未達到L4標準。
在感知方案選擇上,行業呈現技術路線收斂中的差異化布局。特斯拉堅持純視覺路線,通過BEV+Transformer架構實現空間語義理解,FSDV12版本在常規路況處理率達98%,但在暴雨夜視等極端場景仍存在12%的識別誤差率。
與之對比,華為96線cm測距精度,但多傳感器融合帶來35毫秒系統響應時延。大疆車載推出的雙目視覺+4D毫米波雷達方案,在成本降低60%的同時實現95%的L4場景覆蓋,這種折中方案或成為中端車型主流選擇。特斯拉的測試案例印證了技術路線之爭的現實困境純視覺方案在結構化道路表現優異,但復雜場景下的可靠性仍需實踐檢驗。
技術降本與場景突破構成規?;涞氐碾p輪驅動。百度Apollo第六代系統通過芯片國產化替代,硬件成本較2020年下降82%,達到48萬元/套的商業化臨界點。文遠知行在廣州生物島的測試數據顯示,當單車日運營里程超過350公里時,綜合成本已與傳統網約車持平。
但特斯拉Robotaxi每單4.2美元的統一定價策略,在現有安全員配置下仍面臨成本倒掛風險。更嚴峻的是監管挑戰:德州新規要求自動駕駛車輛必須具備風險最小化能力、記錄裝置及州級批準,特斯拉堅持原計劃上線的策略,實質是技術驗證與政策合規的賽跑。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Robotaxi的規?;涞夭皇菃我患夹g維度的突破,而是數據閉環、算法進化、硬件降本與場景適配的系統性工程。當行業領先企業開始用真實訂單驗證技術可行性,用運營數據反哺系統迭代,這場由技術驅動的交通革命正從實驗室走向街頭。
特斯拉的“謹慎試水”與Waymo的“重裝推進”形成鮮明對比,前者追求泛化能力與邊際成本優勢,后者通過激光雷達與高精地圖構筑安全冗余。兩種路徑的競合,或將決定無人駕駛商業化的最終形態。
相較美國市場,中國自動駕駛產業鏈也正迎來歷史性突圍窗口期。在特斯拉Robotaxi全球落地受制于立法門檻與安全成本的背景下,中國供應鏈企業憑借技術積累與政策適配優勢,展現出獨特的競爭力。
工信部4月發布的智能駕駛監管新規,要求車企明確功能邊界并杜絕虛假宣傳,倒逼產業鏈加速技術規范化。特斯拉中國官網已將FSD系統名稱從“完全自動駕駛”改為“智能輔助駕駛”,這一調整折射出監管趨嚴下技術落地的現實路徑通過漸進式功能開放積累數據,而非過度承諾全自動駕駛能力。
Bsports必一體育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alt=>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alt=在核心零部件領域,本土企業已形成多維突破。拓普集團、銀輪股份等T鏈供應商參與特斯拉供應鏈,其輕量化底盤與熱管理系統通過市場驗證。四維圖新作為國內唯一整合“地圖+算法+芯片”的解決方案商,其高精度地圖覆蓋全國32萬公里高速路,更新頻率達小時級,滿足L4級自動駕駛對動態地理信息的需求。速騰聚創率先實現車規級激光雷達量產,M1平臺產品點云密度達30萬點/秒,較上一代提升3倍,已獲小鵬、小米等車企定點,成本控制在500美元以內,打破國外廠商價格壟斷。
算法與計算平臺領域,地平線機器人基于BPU架構的征程6芯片算力達560TOPS,支持BEV+Transformer空間感知算法,在理想L9實測中實現98%的場景覆蓋率。經緯恒潤4D毫米波雷達突破傳統技術瓶頸,在青島港實現無安全員商業化運營。知行科技前融合感知算法在吉利極氪001上實現行業首個前裝量產,達到L4級安全冗余要求。
Bsports必一體育
整車企業與供應鏈的協同創新正在重構產業格局。上汽集團與Momenta合資打造的智己汽車,搭載L3級自動駕駛系統,在上海特定區域實現點到點自動接駕。小鵬汽車XNGP系統用戶滲透率達93.3%,其AI代客泊車功能在廣州天河商圈完成超10萬次無干預停靠,驗證了高精度定位算法在復雜場景的可靠性。這種“整車廠定義需求+供應鏈快速迭代”的模式,使中國企業在Robotaxi商業化進程中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