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駕駛的“感知-決策-執行”閉環中,感知系統承擔原始信息采集器的角色,相當于汽車的“眼睛”和“耳朵”。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智駕感知傳感器有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以及攝像頭四類,性能指標方面各有所長,且具備互補性,因此高端智駕系統中往往采用多類傳感器融合架構,幾條路線都將是“智駕平權”時代的受益者。
在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攝像頭3條路線,市場中已經有像禾賽(HSAI.O)、速騰聚創(、奧迪威(832491.BJ)、舜宇光學科技(2382.HK)等明星公司。
而對于具備最強環境適應性的毫米波雷達,市場中卻鮮有標的,直至近期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泰科技”)遞表港交所。這家“毫米波雷達第一股”,公司成色幾何呢?
承泰科技創立于2016年,兩位創始人陳承文、周珂及其一致行動人控制著35.8%股權。
從過往履歷看,陳、周二人都有過華為工作經歷,前者任職期間自2005年11月至2009年7月,后者自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中間還當過一年同事,離職后加入的也是同一家公司,在共同創業時已經是老相識了。
兩人的創業進程可以說是順風順水,創業次年就成功發布第一款前向毫米波雷達,并在2017-2021年間累計完成了6筆融資,一共拿到了2.5億的現金。
2022年是關鍵的轉折點,此時承泰科技已有多個世代產品開展銷售,年內成功進入到比亞迪供應鏈,擔任毫米波雷達核心供應商一角。
承泰科技自此起飛,2022-2024年間總營收分別為0.58億、1.57億、3.48億,兩年間翻了6倍,期間收入中有0.47億、1.43億、3.26億來自比亞迪,收入占比分別為81.9%、91.3%、93.6%。
而在利潤端,同期內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79億、-0.97億、-0.22億,虧損幅度明顯縮小。且若剔除股份支付和贖回負債等因素,2024年經調整后的凈利潤有1,395萬元,經營層面已然實現盈利。
2022年11月、2024年5月,承泰科技又陸續完成兩筆融資,再度拿到了1.10億的現金,公司估值也一路水漲船高,自2017年時的8,000萬增至13.20億。
但是根據港交所的18C規則,對于已商業化的特專公司,上市時的預計市值需達到40億港元,對應約36億人民幣的標準,接近3倍于最新估值。
真正給予承泰科技沖擊IPO底氣的,則是招股書中一處不起眼但十分勁爆的信息。
2025年前四個月,承泰科技銷量高達327.60萬件,這個數字十分夸張,是上年同期銷量的11.18倍、上年全年總銷量的1.74倍,風云君初看時一度以為多看了一個零。
據招股書中解釋,背后的驅動因素是“大客戶推出了最新的智駕系統”,這對應的自然是比亞迪在2025年2月重磅發布的“智駕平權”產品——“天神之眼”。
據比亞迪官方公布,2025年4月智駕車型單月銷量高達21.33萬輛、累計銷量已超過48萬輛。而從給出的參數看,每個“天神之眼”系統會搭載5個毫米波雷達,這對于供應商來說確實是潑天富貴。
根據使用場景劃分,車載毫米波雷達又可分為前向雷達和角雷達兩個核心品類,前者位于車輛前部,起到長距離目標跟蹤與預警作用,后者則分布在車輛四角,核心功能為短距離盲區監測與動態避障。
根據招股書中的數據,2024年國內前向雷達及角雷達出貨量分別約1,920萬件、2,240萬件,市場規模分別為46億元、35億元,對應平均單價分別為240元、156元。
2020-2024年間,前向雷達市場CAGR約9.2%,且這個增速預計將維持至2029年;同期內角雷達市場CAGR則高達32.0%,預期2024-2029年間仍有32.5%的水平。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按照這份數據,至2029年時國內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將來到200億級別,約是2024年時規模的2.5倍,行業景氣度還是較為可觀的。
承泰科技以前向雷達起家,同時近年來對角雷達也有布局。2022-2024年間,前向雷達收入自5,281萬增長至2.23億,角雷達收入自220萬增長至1.23億,兩個品類的銷售增速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目前前向雷達仍是承泰科技更為倚重的品類,2024年收入占比為63.9%,毛利率高達43.1%,兩個數字均高于角雷達的35.3%、17.5%。
按照出貨量計算,2024年承泰科技已是中國市場第二大毫米波雷達供應商,市占率約5.2%,僅次于博世的10.4%,并在一眾國產供應商中高居第一。
角雷達方面,承泰科技以3.9%的市占率在中國市場中排在第四位,同樣是國內市場中的主要供應商之一。
再結合2025年初的10倍級增長,承泰科技可以說是國產毫米波雷達供應商中的佼佼者。
家家都有難念的經,承泰科技這套絲滑邏輯下的痛點也相當明顯——那就是過于依賴比亞迪這位單一大客戶。
前文提到,2024年比亞迪的收入占比已經高達93.6%,2025年又因“天神之眼”而放量,到了年底這個數字只會更高。
承泰科技在招股書中解釋稱,在發展初期由于人力、資金、產能等資源有限,只能戰略性地將資源集中至比亞迪。
而在近些年,承泰科技也在積極拓展新客戶,例如在2024年的前五大客戶中,客戶H(市場占普遍推測為北汽極狐)空降至第二大客戶的位置,雖說對應收入只有854萬,但這已是2022-2024年間除比亞迪外最大的客戶了。
但是來到2025年后,客戶H的進展卻并不理想。截至最后可行日期(6月15日),承泰科技已對客戶H交付了2.45萬件雷達產品,此外還有1.20萬件的訂單將于未來數月交付。
這兩個數字加起來也就只有前四個月327.60萬件的1.1%,且基本與上年3.40萬件的交付量基本持平,年內看不到數量級層面的放量。
可以說這么多年來除了比亞迪,承泰科技的產品還未曾受到任何一家客戶認可。其中部分原因可以歸結為競爭,畢竟同行們也都不是省油的燈。
根據蓋世汽車的數據,2025年一季度大陸集團以31.6%的市場份額穩居榜首,博世集團以28.4%的占比緊隨其后,兩家有著百余年汽零業務歷史的德企合計占據了國內60%的毫米波雷達市場。
或許是統計口徑差異,這份數據與招股書數據有明顯出入,但招股書中這兩家企業也都是國內市場中的頭部玩家。
此外國內供應商中也不乏實力強勁的對手,例如兩位創始人的前東家華為、海康威視(002415.SZ)旗下的森思泰克等,后者還在比亞迪供應鏈中與承泰科技直接競爭。
最令承泰科技感到不安的還是比亞迪的親自下場。蓋世汽車的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時比亞迪還尚未入場,但在2025年一季度內卻實現了7.2萬套的裝車量,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承泰科技的一半。
通過價格比對,風云君發現承泰科技的產品并不算高端,2024年前向雷達、角雷達的單件平均售價分別為223元、141元,雙雙低于前文提到的同期市場均價240元、156元。
且自2022年以來,承泰科技兩類產品的售價已經連續兩年下滑,2025年前4個月內還有進一步下探的趨勢。
而在營業收入翻倍增長的2024年,承泰科技卻縮減了研發開支,自上年的6,436萬下滑至6,189萬,費用率也自41.1%下滑至17.8%。這些都是令人擔憂的信號。
本報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云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云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