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汽車圈徹底炸鍋了,懂車帝一手搞了個“民間大考”,直接把當前智駕系統的底褲都扒了下來。
不是我說,這次測試堪稱“地獄級別”——15公里封閉路段,一堆高難度真實事故場景,車流、障礙物、突發情況一個不落,活脫脫就是現實馬路殺手的合集。懂車帝這次是真下狠手了,直接拉了將近40款市面上最火的車型上陣“考試”。 高速場景通過率僅24%,城市場景為44.2%。結果一出,全場嘩然。華為系車型雖表現不俗但極端場景穩定性不足,小米SU7等熱門車型更是暴露出基礎場景識別缺陷。特斯拉一騎絕塵,穩如老狗,仿佛在說:“你們這叫輔助駕駛?我這叫自動駕駛?!倍槐妵a智駕“學霸”,平日里各種宣傳吹得天花亂墜,結果一碰上真場景,集體表演翻車現場,有的剎不住,有的繞不過,有的直接裝傻——這哪是輔助駕駛?這是“輔助送命”吧?
測試數據背后,智能駕駛技術的局限性與行業過度營銷的矛盾凸顯,而V2X車路協同技術作為突破瓶頸的關鍵路徑,正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
一句話總結: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懂車帝這場測試,狠狠揭開了智能駕駛的皇帝新衣。智駕的天,塌了。
在懂車帝測試中,“高速入口遇野蠻加塞”“暴雨夜故障車識別”等場景成為試金石。這就是單車智能的局限性,在V2X技術的對比下尤為明顯。
假如我重生了,我的座駕搭載了V2X技術,那些所謂的懂車帝碰撞測試簡直成了小打小鬧!瞧瞧那“消失的前車”測試,對我的車來說不過是小兒科罷了。
你的車能看見前方的危險(V2V):有了V2V通信,周圍的汽車就像透明了一樣,它們的一舉一動盡在我掌握之中。前車哪怕突然玩起消失術,我的車也能像有第六感一樣提前預警并自動剎車,哪還用得著擔心追尾?這種感覺就像是給車子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傳統駕駛輔助系統相比之下簡直弱爆了!
紅綠燈會主動告訴你最佳車速(V2I),這簡直就是給車輛配備了一個實時交通情報員。紅綠燈、施工區、限速提示——所有這些信息都能提前獲知,再也不怕突然冒出來的障礙物。至于懂車帝里那個夜間施工區避讓卡車的挑戰,在我這里就是個笑話,因為我的車早就知道了前方的所有動靜。
行人過馬路時,你的車比你先發現他(V2P):它能讓我與路上的行人進行無聲對話,即使是在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危險的時候。兒童突然橫穿馬路?對我來說不過是輕輕松松的一個減速動作而已。而這一切的背后,是強大的云端數據支持和實時路況分析在撐腰。
云端實時更新路況(V2N):暴雨導致前方積水?事故造成擁堵?車輛自動規劃新路線,避免浪費時間。
在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我們本應做得更出色——然而,現實是大家都在為那些老掉牙的碰撞測試揪心不已,而我卻已經在暢享由V2X(車聯萬物)技術帶來的未來駕駛體驗了。這項被大眾忽視、低估的技術,簡直就像是從黑暗中悄然崛起的超級英雄,準備給整個交通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
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V2X正在實現的事情。它的核心邏輯很簡單:讓車、路、人、云全部聯網,通過車輛、智能基礎設施以及城市交通云控平臺之間的互聯,與城市智慧交通體系互聯融合,猶如打開“上帝視角“,預先知悉前方路況,前行如有神助。
但別高興得太早,要讓V2X真正大展身手,前方還橫亙著幾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不過話說回來,一旦這些難關被各個擊破,真正的無人駕駛時代才會如鳳凰涅槃般降臨人間。
懂車帝測試方法論的爭議,恰凸顯了V2X技術對智能駕駛評估體系的重構作用。傳統測試依賴封閉場地的標準化場景,而V2X引入的動態路側數據(如實時交通事件、施工信息)使測試更貼近真實路況。清華大學王教授指出,現有系統對已知場景覆蓋度達90%,但剩余10%的未知場景需通過車路協同彌補。例如在上海浦東金橋5G-A測試示范區,路側感知設備可實時回傳高清視頻,幫助車輛預判超視距風險。
然而,V2X的大規模應用仍面臨基礎設施不足、數據安全等挑戰。當前國內僅德清、上海等少數區域實現C-V2X規?;渴穑也煌嚻蟮耐ㄐ艆f議尚未完全統一。懂車帝測試中,同一品牌三款車型因傳感器布局差異,通過率差距達30%,反映出系統級協同的重要性。此外,基于PKI的消息安全體系雖能確保信息真實性,但如何平衡數據共享與隱私保護,仍是行業待解難題。
政策層面,中國已將C-V2X納入新基建范疇,工信部為其分配5.9GHz專用頻段,并計劃2025年實現重點區域覆蓋。上海、無錫等地的試點項目顯示,V2X與5G、高精地圖的協同可將高速連環追尾風險降低67%,公交專用道動態共享方案使道路資源利用率提升15%。這種“聰明的車+智慧的路”模式,正在重塑交通生態。
車企端,寶馬、華為等已加速布局車路云一體化。2025年上市的寶馬5系將搭載V2X系統,實現前車緊急制動預警等三大場景功能;華為ADS 3.0計劃接入V2X,通過云端數據優化代駕模式。產業預測顯示,2022-2029年全球V2X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45.2%,2029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10億美元
城市試點擴容:全國28個“雙智試點”城市加速落地,如北京亦莊路側覆蓋率達80%,南京規劃完成3777個路口網聯化改造,重慶計劃2027年覆蓋2500公里道路24。
標準統一化:2025年《智能交通標準化白皮書》推動通信協議、數據接口統一,長三角、大灣區開展區域標準互認試點,降低跨區部署成本48。
《實施方案》明確了四大重點任務:建設車路協同場景,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升級;開展車路協同應用,推動交通運輸服務轉型;強化車路協同管理,促進交通監管方式創新;制定車路協同規范,發揮標準支撐引領作用。
車路協同技術通過采用先進的無線通信和新一代互聯網等技術,全方位實施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之間動態實時信息交互,并在全時空動態交通信息采集與融合的基礎上開展車輛主動安全控制和道路協同管理,充分實現人、車、路的有效協同,保障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形成安全、高效、環保的道路交通系統。
車路協同的核心要義是弱化人為因素,強化人、車、路的耦合性,通過信息交互共享實現交通流的優化控制。
從技術架構來看,車路協同經歷了從單一通信向云管邊端融合的演進。早期架構主要圍繞通信層展開,隨著技術發展,形成了包含車載端、路側端、通信平臺和云控平臺的完整系統。車載端負責獲取車輛自身數據并與其他設備交互;路側端通過多源感知設備(如攝像頭、雷達)采集道路環境信息并進行邊緣計算;通信平臺確保車-路-云之間的高效數據傳輸;云控平臺則負責全局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
車路協同技術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關鍵階段:信息交互協同階段、協同感知階段與協同決策控制階段。
目前,我國車路協同技術已進入2.0階段,即協同感知階段,主要實現以下功能:
國標體系也相應地經歷了從基礎通信協議到路側設備協同控制的演進,形成了以車路云一體化為特征的技術架構。2024年五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車路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強,但技術成熟度與商業化進展仍存在區域差異,通信網絡穩定性、基礎設施成本與收益分配機制等問題仍是制約規?;瘧玫闹饕魬?。
中國車路協同國家標準體系(以下簡稱“國標”)經歷了從基礎通信協議到路側設備協同控制的演進,形成了以“車路云一體化”為核心的技術架構。國標一期(2018-2020年)和國標二期(2020-2025年)在技術邊界、應用場景和實施要求上存在顯著差異,反映了我國車路協同從信息交互向協同控制的深化發展。
響應《中國制造2025》和《車聯網產業發展行動計劃》,解決通信協議碎片化問題,推動車路協同標準化。
主要關注C-V2X(LTE-V2X R14/R15)的通信標準,支持V2V(車-車)、V2I(車-基礎設施)、V2P(車-行人)、V2N(車-網絡)全場景通信。
通信標準:定義C-V2X通信協議,支持低時延(≤100ms)和高頻率(≥10Hz)的應用場景。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設備接口:規范OBU(車載單元)和RSU(路側單元)的硬件接口,確保設備兼容性。
信息交互類:如交通標志推送、緊急制動預警、盲區監測等,主要服務于駕駛員輔助決策,尚未涉及車輛主動控制。
推動L4級自動駕駛落地,解決路側設備協同控制、云邊端協同及復雜場景應用需求。
2024年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標志著車路協同進入新階段。
多傳感器融合:路側設備需支持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多源感知數據融合。
邊緣計算:要求路側計算節點具備低時延(≤10ms)處理能力,支持實時決策。
協同控制類:如動態可變限速、分車道分車型管控、隧道協同控制、區域交通優化等,不僅服務于駕駛員,還可實現車輛的主動控制。
國標一期:以C-V2X通信標準(如CSAE 53-2020)為核心,主要解決車路協同的“信息互通”問題,聚焦通信基礎。
國標二期:以GB/T 44417—2024《車路協同系統智能路側協同控制設備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為代表,該標準自2025年3月1日起實施,明確了智能路側協同控制設備的實體關系、設備架構、應用服務功能、基礎功能、管理功能、安全功能、接口要求、設備性能等要求。
與國標一期相比,二期標準在技術邊界上從單純通信擴展至感知-計算-控制全鏈條,應用場景從信息交互升級為協同控制,實施要求從設備兼容性提升至系統級集成與安全。這種演進反映了我國車路協同技術從基礎建設向應用深化的轉變。
懂車帝測試的核心價值,在于幫助消費者建立對輔助駕駛的理性認知。正如李楠所言,智能駕駛本質是處理混沌系統,測試的不確定性反而能檢驗線X雖不能完全替代人類駕駛,但其與單車智能的融合正推動行業向L3+級邁進。例如在杭州灣智慧高速,車路協同系統通過云端調度,使通行效率提升30%,碳排放減少20%。
盡管車路協同技術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成為推動智能交通和自動駕駛落地的重要支撐力量,但其規?;瘧萌悦媾R諸多挑戰,主要集中在通信網絡穩定性、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昂、商業模式不清晰等關鍵環節。這些問題相互交織,構成了車路協同發展的主要瓶頸。
車路協同依賴于高可靠、低時延的通信網絡,以實現車輛與車輛(V2V)、車輛與基礎設施(V2I)、車輛與網絡(V2N)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然而,目前5G網絡在郊區、高速、山區等區域的覆蓋率和信號穩定性仍存在明顯短板,難以支撐車路協同對通信質量的高要求。
此外,車路協同系統需要構建龐大的路側感知與通信基礎設施,包括路側單元(RSU)、智能交通信號燈、動態監測設備等,這些設備不僅部署技術復雜,而且后期維護成本高、技術更新快,進一步限制了通信網絡的穩定性和普及速度。
以北京亦莊為例,單公里智能化改造成本高達數萬元,而全國已有3.2萬公里開放測試道路,總體投資超過100億元。雖然地方政府積極投入,但財政壓力大、回報周期長,企業參與意愿不強,導致基礎設施建設難以形成規?;?。
車企不愿大規模前裝V2X模塊,因為目前路上的V2X設施覆蓋率低,用戶感知價值不強;
誰來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因為當前支持V2X的車輛數量有限,難以體現投資效益。
這種惡性循環使得車路協同難以形成正向反饋。此外,基礎設施建設方、汽車制造商、技術服務提供商等各方缺乏明確的收益分配機制,導致資本投入熱情不足,商業模式難以閉環。
消費者更關注“自動駕駛級別”“續航里程”“智能座艙”等顯性功能,對“V2X是否支持”缺乏認知。由于市場需求未形成,車企自然不會將V2X作為優先配置,進一步延緩了技術的普及速度。
盡管“車路云一體化”已被確立為國家戰略,并在20個城市開展試點,但車企的參與度普遍偏低,主要問題包括:
增加C-V2X模塊需額外成本(約2000-5000元/車),但缺乏直接商業回報;
車路協同不是一場喧囂的技術秀,而是一場靜默卻深遠的交通革命。它將從根本上提升交通安全、優化交通效率、助力自動駕駛落地。盡管目前仍面臨通信、成本、模式等多重挑戰,但隨著技術進步、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完善,車路協同正在從“試點”走向“普惠”,從“邊緣”走向“主流”。
未來,隨著C-V2X與5G-A、邊緣計算的深度融合,車輛將具備“透視眼”和“超腦”能力。上海臨港新片區規劃建設全國首個區域級5G車聯網,通過路側單元與車載終端的毫秒級交互,實現自動駕駛車輛規模化運營。這種技術演進不僅需要車企、通信運營商、政府的協同,更需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與商業模式。
懂車帝測試如同行業“照妖鏡”,既照見智能駕駛的技術鴻溝,也指明車路協同的破局方向。V2X技術的價值,不僅在于提升測試通過率,更在于重構交通系統的底層邏輯——從依賴單車感知到車路云一體化協同。隨著政策支持加碼與生態合作深化,V2X正從實驗室走向現實道路,為未來出行勾勒出更安全、更高效的圖景。這既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人類對交通文明的持續探索。
我國車路協同技術已從“能用”邁向“好用”,但距離“真用”仍有差距。政策熱、資本火、技術快,但落地難、賺錢難、協同難,成為當前最尖銳的矛盾。
V2X不像自動駕駛那樣炫酷,也不像電動車那樣受資本熱捧,但它可能是未來交通最關鍵的底層技術。當某天,你發現路上的車突然變得更“聰明”,事故越來越少,堵車越來越少——那很可能不是某個車企的功勞,而是V2X的“暗流”終于浮出水面。
任重道遠,這場革命不需要頭條,但它正在發生。它不需要喧囂,但它注定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