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一臺智能機器人能夠看護照顧老人、陪同就診住院,我是愿意付費的。” “有沒有一臺真正陪孩子學習寫作業的機器人?” “早上起床時要是有個機器人管家幫我做好早餐就太好了。” “每個打工族工作中都應該配一個機器人助手,我是指要和人一樣聰明靈活的那種。”“爬高清洗大樓外側還是有些害怕的,希望以后這些危險的工作都是機器人來干。”……2024年年末,《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對一些消費者進行抽樣調研時,收集到很多對機器人的實際需求與暢想。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與迭代,智能機器人已從科幻想象走進現實世界,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產業風起云涌,然而當消費需求與實際應用碰撞時,仍面臨諸多挑戰與問題:高昂的研發成本、復雜的技術集成,以及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實現高效的人機交互等問題,大多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表示,通往具身智能的道路仍有很長距離,不過2025年有望迎來“量產元年”。
來自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創新中心的品牌負責人魏嘉星向記者指出,政策支持、資源匯聚、技術升級共同促進了具身智能產業的熱潮涌現,參與具身智能布局的力量越來越多。具身智能,譯自英文embodied AI,字面意思是“具有身體的人工智能”。簡言之,具身智能就是讓機器人或智能系統像生物一樣,通過自己的身體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并在世界中行動和完成任務的智能技術。
2024年,具身智能賽道爭相涌入的一股新力量要屬車企及自動駕駛相關企業。自2021年就入局的特斯拉方面計劃,2024年年底開啟小批量試產其人形機器人Optimus,預計最遲到2025年年底對外銷售,未來大規模量產后,Optimus成本有望降至2萬至3萬美元。除了特斯拉之外,廣汽集團、比亞迪、上汽集團、小鵬汽車以及地平線、速騰聚創等供應鏈企業都在紛紛加碼具身智能。比如就在2024年12月26日,廣汽集團對外發布了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能機器人GoMate;半個月前,比亞迪官方平臺發布了具身智能研究團隊的招聘信息;而在2024年上半年,上汽創投參與了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智元機器人的戰略融資,奇瑞汽車聯合AI公司Aimoga共同研發人形機器人Mornine。由此,得益于人形機器人與自動駕駛的技術同源或相似,汽車產業鏈的企業、人才爭相涌入具身智能賽道,一時之間好不熱鬧。
除車企之外,華為、百度、科大訊飛等科技大廠也在2024年紛紛加碼布局。2024年11月中旬,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正式運營,與樂聚機器人、大族機器人、拓斯克、中軟國際、禾川人形機器人等16家企業達成戰略合作。華為方面表示,圍繞具身大模型積極布局相關技術,并已與超百家企業共同搭建具身智能生態圈。
“現在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階段。”藍馳創投合伙人曹巍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行業巨頭真正跑出來之前的“混沌”階段,生態日益壯大是好事,大家會不斷地朝各自認為最好的方向去探索。在曹巍看來,未來三至五年,行業玩家數量是會收斂的,因為大量的機器人公司是靠資本輸血去養活自身,并沒有真正的產品落地能力和商業化能力。
中關村智友研究院2024年12月發布的《2024具身智能科技前沿熱點》總結了具身智能靈巧操作大模型、空間智能、人形機器人、大規模仿真訓練平臺、觸感靈巧手、具身智能導航大模型六個前沿熱點領域。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王田苗在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曾向記者指出,大部分機器人是垂直領域的“具身技能”。現階段,對于具身智能機器人或人形機器人,業界基本停留在通用領域的探索上。在王田苗看來,人形機器人還處在攻關階段,目前有兩個問題值得特別關注:一是機器人的軟件,新一波具身智能的浪潮是由AI大模型、生成式AI來驅動的,大模型如何賦能機器人,實現人機交互,將復雜任務拆解為子任務;二是各種子任務和現實中的物理空間的結合,需要視覺模型、觸覺模型,沒有視覺就沒有空間的認知與推理,沒有觸覺,則很難完成精細的操作。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科技的前沿熱點之一,也是社會大眾最為關注的行業領域。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最新測算數據稱,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10.17億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美元,2024年至2030年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56%,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1.19萬臺增長至60.57萬臺;其中,中國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達到近380億元,銷量將從0.40萬臺增長至27.12萬臺。另據《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到2029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750億元,占全球市場的32.7%。從創投動態來看,2024年1月至10月期間,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至少公開69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超過110億元人民幣。盡管不同機構對于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預測不盡相同,但基于政策支持、資本押注,幾乎都認可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正在駛入快車道。在多家券商的研報中,2025年被廣泛認為將成為具身智能機器人的“量產元年”。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2022年創立的明星企業智元機器人,于2024年12月16日宣布正式開啟通用機器人商用量產,該公司通過視頻展示了智元工廠從物料卸貨、來料檢測、入庫上架,到部件組裝、部件檢測、老化測試、性能測試再到整機組裝、整機測試等的流程。值得一提的是,智元通用機器人的年度計劃產量為962臺。
除智元機器人外,宇樹科技、傅利葉智能等國產機器人也陸續開啟人形機器人的小規模量產,甚至一度引發了“價格戰”。宇樹科技曾在2024年中憑借9.9萬元起售價的G1機器人在行業內引發關注及熱議,到2024年12月底,另一家企業眾擎機器人推出了新一代全開放通用具身智能體PM01,定價8.8萬元起,人形機器人的價格繼續下探。
需要注意的是,海外機器人初創公司也在加速商用量產步伐。Figure AI公司提出到2025年4月后產量規模約2000臺,第三季度計劃產量則為20000臺。另一家明星企業1X Techonoligies公司則提出到2025年產品儲備將達到1000臺,2026年爬坡至1萬臺。
不難看出,2025年誰能率先在量產、商業化方面拔得頭籌還有待市場的驗證。“具身智能”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發布的“2024人工智能產業十大關鍵詞”之一,中國信通院副院長魏亮指出,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延續,2024年在大模型帶動下引發廣泛關注。業界圍繞“大模型+”的實現路徑展開了廣泛探索,目前整體處于發展初期,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但基于企業入局、資本熱度和供應鏈的不斷完善等因素,全球具身智能快速發展。展望未來,AI算法與機器人硬件將以協同融合的方式持續優化與迭代,推動具身智能產品升級,加速在汽車制造、物流運輸、商業服務和應急安全等領域的應用試點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