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中,消化內鏡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筆者盤點了消化內鏡2024年度十大進展,并以此進行思考和展望,希望能促進消化內鏡學科進一步發展。
我國近年來大力推行消化道腫瘤篩查,食管癌及胃癌5年相對生存率有明顯的提高,但消化道早期癌檢出率較發達國家依然相對偏低,且各地區之間差異較大。該共識主要針對放大內鏡的上消化道早期癌篩查,并聯合病理診斷進行方法闡述,重點講述放大內鏡篩查的臨床應用價值、準備工作、開展方法、質控及放大內鏡聯合病理工作的開展方法,并對常規放大內鏡篩查應用的場景做了進一步的細化,以期望規范相關臨床工作。
胰管結石是慢性胰腺炎的常見病理改變,在慢性胰腺炎病程中發生率高達90%。目前,胰管結石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胰腺體外震波碎石術(P?ESWL)、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和外科手術。對于體積較大的結石,國際慢性胰腺炎治療指南和中國慢性胰腺炎診治指南均建議先行體外震波碎石術將結石粉碎后再行后續治療。該共識是國內外首部P?ESWL技術的共識意見,為P?ESWL的適應證與禁忌證、操作流程、患者術前術后處理提供了一套相對系統、規范的管理建議。希望通過本共識進一步提升P?ESWL技術的規范性,提高碎石成功率,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近年來,內鏡下減重與代謝治療(EBMTs)逐漸發展起來,為肥胖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EBMTs的干預類型包括胃內干預和小腸干預,其中胃內干預包括胃內球囊、內鏡下胃重塑、抽吸治療和經幽門氣梭術,主要療效終點是體重的減輕;而小腸干預包括十二指腸空腸旁路襯墊和十二指腸黏膜重塑,主要療效終點是血糖改善。美國消化內鏡學會(ASGE)和歐洲消化內鏡學會(ESGE)聯合制定了本指南,旨在對EBMTs在肥胖癥管理中的作用提供循證總結和建議。
低位結直腸癌占我國確診的直腸癌患者中的多數,目前,外科手術治療仍然是直腸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由于低位結直腸癌的病灶距離肛門較近,保肛率較低,對患者術后的身心造成了重大影響。
筆者團隊一直致力于“保全器官、保留功能”,不斷挑戰極限,為低位早期直腸腫瘤、局部晚期低位直腸癌、低位直腸間質瘤或低位直腸神經內分泌瘤開辟超級微創治療新方式,形成一套放療、化療與內鏡治療相結合的規范治療體系。在不削減治療效果、不降低局部復發率的同時,有效恢復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這項研究是“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消化道腫瘤超級微創手術療效評價體系建立和應用模式研究”的重要成果。
消化道狹窄的傳統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內鏡下切開和擴張術、支架置入術等。但一些病情復雜的患者依然無法得到有效救治。
西安交通大學的磁外科團隊針對復雜的消化道狹窄,利用稀土金屬釹鐵硼強磁生物效應,以“磁壓榨吻合”新型消化道吻合重建思路,幫助多例消化道狹窄患者解除了病痛。針對1例克羅恩術后腸吻合口狹窄患者,首先讓患者完成吞磁;確認磁體已接近腸狹窄近端后,再用內鏡將母磁體送到腸狹窄遠端,X線下可見兩端磁體自動對位相吸。最后吻合口建立,磁體脫落并經肛門排出。復查腸鏡檢查磁吻合口通暢。
膽囊息肉和膽胰管腫瘤性病變目前的常規治療方法首選外科手術,然而其會改變人體的固有解剖結構,容易導致系列不良事件發生。例如,腹腔鏡膽囊切除后有可能引起胃輕癱、腸道微生物群破壞、Oddi括約肌功能破壞以及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
必一運動
為解決以上痛點,筆者團隊以超級微創理念為核心,在豬模型和臨床中引入了CA-EMR治療膽胰管內病變,并證實了CA-EMR治療膽囊息肉和膽胰管腫瘤性病變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臨床技術成功率100%。筆者團隊還在膽道子鏡下通過CA-EMR的方式實現對膽胰管病變的精準完整切除,是關于使用圈套器切除治療膽囊息肉和膽胰管腫瘤性病變的研究的世界首次系列病例報道。然而,CA-EMR這項研究還需要開展更大樣本量和更長隨訪時間的研究,以便在臨床中成熟推廣。
共聚焦顯微內鏡可實時、在體對消化道黏膜表面行細胞層面檢查,實現了“光學活檢”,目前已被寫入國內外專家共識意見。共聚焦顯微內鏡實時提供的在體細胞級病理圖像,可以輔助醫生在診療過程中快速判斷患者病灶性質,大大縮短了診斷周期。
必一運動
海軍軍醫大學團隊的科技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超聲與共聚焦復合內鏡應用示范研究”項目,由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牽頭,建設覆蓋全國32家以上區域示范中心、64家以上省域示范中心、600家以上市域示范中心的四級應用示范體系,以形成共聚焦技術及超聲技術的臨床應用標準,推動新型診療技術的落地生根。
香港中文大學團隊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團隊,全球首次利用豬模型,成功進行遠程磁控內鏡手術,并取得胃壁活組織。在這項跨越9300公里的手術中,團隊在香港手術臺旁邊放置了一部服務器電腦,通過網絡連接名為Navion的便攜式磁性導航系統和可磁控的內鏡兼整套機器人系統。在蘇黎世的控制臺上,操作員通過實時數據傳輸與位于香港手術室內的機器人系統溝通。
磁控內鏡能夠在豬模型的胃內完成“后屈”,而“后屈”是內鏡檢查成功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大幅度屈曲是磁控內鏡的一大挑戰,成功“后屈”也反映其克服了操作限制,能夠如常規內鏡般在體內流暢地移動。研究成果凸顯了這項嶄新技術的效用和潛力,將能為缺乏醫療服務的偏遠地區患者實現更快的診斷和手術治療。
胃輕癱是一種以胃運動功能改變導致胃排空延遲和幽門括約肌功能障礙為特點的綜合征。臨床以腹脹、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為主要癥狀,多見于糖尿病患者。傳統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經口內鏡幽門括約肌切開術。對于以上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胃電刺激也有可能成為治療胃輕癱的潛在干預措施。
來自法國的研究團隊,嘗試利用內鏡將Micra無線微型起搏器置入到胃竇-胃底交界處,以進行高頻、低能量的沖動輸送。該裝置由美敦力制造,大小約2.6 cm×0.7 cm,本來是為心臟應用而開發,而在本研究中則被用作胃刺激器。該研究證明了在豬胃中植入和移除Micra起搏器的技術可行性,為進一步研究其在人體的應用可行性奠定了基礎。
潰瘍性結腸炎的內鏡評估通常僅反映所觀察到的最嚴重受累部分。而腸道黏膜的損傷程度和范圍卻因人而異,使用AI視覺方法可以更好地量化黏膜損傷的細節。
研究者們利用計算機視覺分析處理潰瘍性結腸炎的內鏡視頻,對傳統的梅奧內鏡評分進行空間映射AI生成累積疾病評分(CDS)。結果顯示,CDS不僅能夠識別出不同癥狀時的鏡下差異,而且能識別出不同治療方法的鏡下改善差異。此外,這些對于潰瘍性結腸炎評估治療效果和指導醫學決策具有潛在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