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陳子帥】編者的話:近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由中國牽頭制定的世界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紛紛為養老機器人這一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養老機器人的用途在哪?我們何時能夠享受它們的服務?《標準》的制定又會帶來哪些影響?《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3位政協委員,在他們看來,2025年將是機器人走進養老場景的“應用年”,查房機器人有望得到率先應用。中國主導制定相關標準,意味著已經搶占了發展的主動權。
“養老機器人”一詞,實際上不算新鮮。在養老產業發達的日本和歐美,一些輔助性機器已經用于照顧老人。例如日本生產了類似電動起重機的設備,能將失能老人從床上移動到輪椅上,但這些機器不夠智能,對于護理人員來說,用背帶固定老人的流程過于煩瑣和辛苦;對被移動的老人來說,體驗感也不舒適。
“在養老或生活場景,我們最需要機器人代替完成艱苦工作,降低人類的工作量,讓我們活得更輕松、更幸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許多家庭常常面對的場景是將一個五六十公斤重的老人抱到輪椅上,推著他們出去曬太陽,這是一項重要且勞累的任務。打造養老機器人的意義,就是找到應對此類任務更好的解決方案。
《環球時報》記者關注到,去年國內企業已經推出了輔助老人移動的機器人,它們能夠像人類那樣,在老人腋下伸出兩個機械臂,將老人抱到輪椅上。目前這款機器人正處在試用階段。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領域面臨著養老服務人員短缺和成本不斷攀升的雙重挑戰,這使得滿足失能老人的護理需求、減輕家庭照護負擔、提升老人生活質量成為養老服務體系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蕪湖機器人產業發展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許禮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養老機器人可以在輔助行走、健康護理、家務協助、情感陪伴、緊急呼叫等方面發揮作用。
除了輔助照顧失能老人起床或提供衛生護理之外,趙曉光告訴記者,目前來看,查房機器人有望率先落地應用。“這是一個大眾不太關注的場景,在養老或醫療機構,護理人員往往需要24小時監測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而機器人可以代替他們查房。”據趙曉光介紹,目前相關技術已經成熟,她的團隊研發的機器人樣機正在養老院進行示范應用。機器人能夠用 “眼睛”觀察老人的面部表情,用“耳朵”感知老人的呼吸狀態……通過非接觸觀察,機器人就能知道老人的呼吸是否均勻、心跳是否加快、睡姿是否存在問題等。
出于隱私保護,機器人視覺不會上傳到網上,只在本地處理圖像信息。它會形成對老人當前狀態的文字描述,描述會上傳到監控中心,如果發現老人例如睡覺時出現呼吸暫停或急促等情況,就立刻報警。
在趙曉光看來,一個合格的養老機器人要具備兩項素質:一是聰明的大腦;二是靈巧的肢體。但它不必是“全能選手”,也不一定非要是“人形”。“養老機器人不一定用雙腿來移動,可能是輪子;它的手臂不一定像人一樣有27個自由度,可能像工業機械臂有6個自由度就足夠了,也可能只需一只手。”
此外,趙曉光認為,養老機器人追求“全能”可能反而會帶來問題,如技術復雜、成本造價高、用戶體驗感并不一定好。“期待養老機器人成為全能,是一個非常理想化且不現實的想法。”
趙曉光告訴記者,由于人們是在場景中使用機器人,因此我們可能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工作或者生活方式。就像過去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那樣,流水線要適配機器人,“恐怕我們也要改變思路。”
機器人的加速“進化”,讓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機器人養老時代何時到來?《環球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國內已經有多款機器人正在測試驗證階段,有望在醫療和養老機構中率先得到應用。
“從2025年開始,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應用到養老場景。它們各式各樣,包括輔助起身、上廁所或洗澡,用于情感聊天,監測身體健康……”趙曉光說,隨著《標準》的推出、人們對養老事業的關注,以及機器人能力的提高,相信很快就能夠見到機器人在養老場景大展身手。
不過從目前的測試來看,養老機器人還有一些難題需要解決。例如房門需要用手攥著把手才能打開,機器人應該如何處理?面對養老院各角落的門檻、樓梯或者防火門、安全門,機器人該如何處理?機器人夜晚查房時,如何在黑暗環境中準確識別床上的老人在什么位置,老人的狀態如何?專家說,這還需要一定時間,讓機器人適應場景。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養老機器人是具身智能、情感智能、人工協作等多個復雜技術綜合體,其自身實現“感知-決策-執行-反饋”的自閉環還需要技術突破,尤其是需要廣覆蓋的數據、充足的算力,以及人機協作和AI心理學的智能算法。主流觀點認為,技術和成本是限制機器人落地應用的主要因素。在趙曉光看來,目前無論是大模型還是人工智能技術,都未達到人類期待的智能程度,依然依賴深度學習、模仿人類功能,仍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這并不意味著‘弱人工智能’無法為人類服務,正如工業機器人是完全按照編寫好的程序運行,但它依然可以提高人類的生產力。”
至于成本問題,趙曉光說,性價比是衡量機器人產品是否具有生命力以及是否被大眾接受的重要指標。“因此不僅僅是價格問題,還要綜合考慮它的功能和用戶體驗感。相信好的產品會受到歡迎。”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養老機器人在特定場景的落地應用已經近在眼前,但距離機器人走進需要的家庭,是否還比較遙遠?張云泉說,我國養老機器人經過30年的探索和完善,產業逐步走向成熟,目前護理型、康復型和陪伴型三類產品初具雛形。“當前政策資源更多向醫療屬性強的機器人傾斜,家庭及社區場景應用面臨政策‘冷熱不均’的問題。”他表示,我國養老呈現“9073”格局,即約90%老年人在居家養老,7%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入住機構養老。“因此家庭養老機器人應是政策重中之重,同時大力發展社區養老。”
“養老機器人真正走進家庭,我認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未來5到10年是一個發展期。”許禮進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目前面臨的限制包括:一是應用場景復雜多樣,技術路線普適性不足;二是技術瓶頸待突破,產品性能不強,“穩定性與可靠性差距明顯,嚴重制約了養老機器人產品的應用落地”;三是安全倫理問題顯現,監管框架不全。“在運行過程中可能引發物理傷害、數據泄露、隱私侵犯等風險,對人身安全與隱私構成潛在威脅。擬人化特征可能引發情感依賴、責任界定、就業替代等倫理與社會問題。”
今年兩會期間,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委員們都心系養老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他們也提出了自己建議。
張云泉建議:在算法層面,聚焦大模型支持的人機交互技術,重點是針對老年群體的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基于AI心理學的情感識別能力,同時逐步確保倫理和隱私安全;在硬件層面,加大力度聚焦具身智能“存算一體”芯片、高性能末端執行器、新型傳感器、機器人操作系統等研發方向;支持養老機器人整機產品納入工信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目錄,按規定享受首臺(套)支持政策,鼓勵整機快速突破。
許禮進從安全倫理角度建議:一是出臺《人形機器人安全管理辦法》,明確物理安全和網絡安全等強制規范,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評估制度,并規定企業必須投保產品責任險;二是出臺《人形機器人倫理規范》,明確機器人行為的道德邊界,促進人機和諧共生。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國牽頭制定的世界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涉及了多個層面,包括技術、應用、功能等。這項標準不僅規范了養老機器人的設計和制造,還對養老機器人的功能提出了要求,比如明確規定了養老機器人需要滿足老年人在健康監測、緊急情況處理、家務支持、移動輔助等方面的需求。此外還強調養老機器人要真正以老年人為中心,以人為本。
“此項標準重新定義了市場準入規則。”許禮進告訴記者,“標準的出臺有助于提升整個市場的產品質量水平,增強消費者的購買信心。這種標準化還能降低跨國貿易的技術壁壘,推動全球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融合。技術落后的企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迫使其進行技術升級或轉型。另一方面,技術領先的企業將受益于標準的先發優勢,迅速搶占市場份額。”
有專家表示,養老機器人領域的成功表明中國已經從單純的技術執行者,成長為規則制定者和產業引領者。“我們制定了國際標準,那么未來國際上同行制作類似產品時,就要遵循我們的標準。接口、機器人的形態、服務的要求,都依賴于這個統一標準。”趙曉光說,標準就是在行業樹立了規范。誰先樹立規范,誰就搶占了主動權。同時,標準也會對世界機器人養老產業發展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