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拍攝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開源公版機“青龍”。新華社記者 王 翔攝
從賦能工業生產,到輔助日常生活,形態和功能各異的機器人正在給人們的各類經濟和社會活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伴隨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進一步成熟,機器人將加速在技術上發展迭代,在應用上推廣鋪開,日益成為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由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2023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55.3萬臺,同比增長5%,創歷史新高。全球在運行工業機器人累計數量約為390萬臺,同比增長12%。2017年至2022年間,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7%。
必一運動官網
報告顯示,亞太地區、歐洲和美洲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均呈現增長態勢,其中亞太地區繼續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且市場份額仍在持續上升。202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73%集中在亞太地區。
報告指出,2022年電子、電氣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最高,達15.7萬臺,同比增長9.8%;汽車行業需求量達13.6萬臺,同比增長16.2%。兩行業的強勁需求驅動工業機器人銷量大幅增長。
必一運動官網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正越來越多應用在機器人行業中,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機器人編程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使非專業人員也能夠自如操作機器人開展專業性工作。
機器人制造商正在開發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界面,使用戶能夠更直觀地通過使用自然語言而非代碼對機器人進行編程控制,工人將不再需要專門的編程技能來選擇和調整機器人的動作。另外,預測性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分析機器人性能數據來確定設備未來狀態,進而節約成本。
以汽車制造行業的工業機器人為例,其計劃外停機的成本高達每小時130萬美元,通過預測性人工智能技術減少甚至消除計劃外停機,能夠為企業節省大量成本。另外,機器學習算法還可以對執行相同任務的多個機器人的數據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優化。
人形機器人作為機器人技術發展的最直觀呈現,近來取得了飛速進展,造型逼真、功能強大的人形機器人幾乎已經成為各個機器人技術強國的標配。其中,由美國特斯拉公司研發的Optimus二代人形機器人能夠完成行走、上下樓梯、下蹲、拿取物品等動作;中國“青龍”人形機器人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亮相,其鋼手的5根手指靈活度高,能夠輕輕捏起面包,又不會在面包上留下抓痕。
與此同時,雖不具備類人形,但擁有超人力的專業工業機器人,也在發展和應用上取得飛速進步。其中,移動機械手在物料搬運自動化方面具有巨大潛力,特別是在汽車、物流和航空航天領域能夠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此外,協作機器人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尤其是在焊接等領域,正在迅速填補因為熟練工缺乏而導致的需求缺口。
隨著機器人應用的推廣,人機共處將日漸成為生產生活的常態,機器人的安全問題無疑將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年來,機器人傷人的事故并不罕見。2021年,在美國特斯拉得克薩斯州超級工廠,一名工程師在為兩臺出故障的機器人編寫軟件程序時,機器人將工程師按住并將金屬爪伸向該工程師的背部和手臂,在其左手留下開放性傷口。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幻想未來世界由人類和機器人構成,為了保護人類對機器人做出三個規定,也被稱為“機器人三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盡管目前發生的歷次機器人傷人事故中,不能完全排除人類本身操作失誤的情況,也不能認定機器人已經打破“三原則”開始自主傷人,但隨著人類和機器人的互動增多,如何強調安全都不為過。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的原則,甚至有必要升級成為機器人要保護人類。(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梁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