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凌晨4時的深圳嗎?大街上往來的除了為生活和夢想而奔赴前方的人們,還有一群讓城市發生悄然改變的“不眠者”。那就是賽特智能的無人駕駛清掃車。
走進位于廣州黃埔區的廣州賽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賽特智能”),電梯門一打開,就看到一個具身智能機器人在測試區跑來跑去,旁邊的測試員正在記錄相關數據。讓人有些置身“機器人幼兒園”的錯覺。賽特智能工作人員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這是在進行機器人的傳感測試。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而環衛行業作為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已成為政策重點。作為無人駕駛全場景解決方案提供商,如今,賽特智能的無人駕駛清掃車已經應用于全國超200個不同場景項目。
數智化,在賽特智能是一件無可辯駁的事。“需求”是賽特智能首席技術官賴志林一再強調的詞,“產品一定要切合用戶真實的需求,用數智化取代紛雜的重復勞動,就是當下最真實的需求”。
在香港瑪麗醫院,賽特智能的機器人“護士”能夠在醫院場景里跨樓層完成450KG的物資運輸,自主呼梯控門、自動充電和權限管理。
看似和如今隨處可見的酒店送餐機器人沒什么不同,但賴志林表示,除了機器人負載重量突破外,作為一家有近百年歷史的“全港最佳公立醫院之一”,瑪麗醫院的場景相比國內很多醫院要更復雜。這就對機器人的路況規劃和平衡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何會選擇醫院場景的無人駕駛機器人?這緣于賽特智能創始人之一李睿的一次義診活動的感觸。彼時,從事醫療器械行業的李睿在義診活動中觀察到,醫護人員除了問診、分析研究治療方案這些“技術性勞動”,每天還需花費大量時間搬運醫療物資以及處理醫療廢棄物。
如何把這些技術型人才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精力用于醫患服務,實現更高的服務價值,成了李睿思考的問題。無人駕駛技術和機器人融合的想法在此時萌芽。
如今,賽特智能的醫院智能機器人“智賽拉”已廣泛應用于全國300+家醫院。
賴志林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醫院場景下,很多數據都依托于人工記錄,“例如一個檢查樣本從科室A送到科室B,過程中沒有全程監控,記錄單也是依靠醫生手動填寫。而有了‘智賽拉’的介入后,全流程都進行了數字化。通過智能配送,病人能知道在整個診療流程中用過什么藥品、耗材,這個藥品是誰在倉庫發出的,什么時候進到醫院里面的,甚至它是哪個廠家生產的,有效期到什么時候都可以在整套系統中查詢出來。科室對于具體物品的使用情況,貨物的運輸時間、地點和使用者等場景下產生的數據一目了然。”
一個做醫院場景無人駕駛機器人的企業,又去做無人駕駛清掃車,看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場景,讓記者忍不住提出了疑問。對此,賴志林是這樣解釋的:“讓無人駕駛融入生活,醫院和城市街道只是兩個不同的社區場景,但技術是一致的。而相比酒店這樣的封閉環境,醫院、戶外街道的情況都很復雜。”在他看來,解決了極端復雜場景下的技術難題,那后續其他場景壁壘都不再是困難。
高精度室內外定位及導航、動態環境感知及避障、運動底盤控制、機器視覺和智能集群調度……拋開一系列專業術語,賴志林將其回歸到了根本問題——“需求”。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我們最開始考慮的不是去替代人工的問題,而是讓機器人去做一些人不愿意去干的事。”賴志林進一步介紹,機器人能幫助環衛工人打掃一些工作環境復雜的特定區域,以減輕他們的負擔,從而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在環衛領域,賽特智能的“智賽潔”無人駕駛清掃車擁有多種自動清掃模式,能自動加水倒垃圾、灑水降塵、輔助安防等,清掃效率每小時達1萬平方米,一次充電可連續作業8小時以上。
隨著無人駕駛的逐漸普及,在廣州等城市,無人駕駛車輛在開放道路上奔跑已經不再是新鮮事。而隨之帶來的安全問題與討論也越來越多。對此,賴志林表示,清掃車本質上依舊是車輛,因此遇到的問題與無人駕駛車遇到的問題是相同的。聚焦到清掃車場景,就是垃圾通常會在道路邊緣或是更復雜的角落,清掃車在行進過程中會難以避免地遇到障礙。
根據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最新年鑒數據測算,我國城市和縣城的環衛運營服務(道路清掃和垃圾清運)市場規模已近3000億元。全國還有上百萬個具備應用條件的住宅小區、園區、學校、景區等,市場對環衛機器人的需求量預計可達150萬至200萬臺,總體環衛運營和環衛裝備銷售的潛在市場規模可達80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年底我國無人清掃車在市政環衛領域的滲透率還不到2%。而對企業來說,只是在實驗室里測試數據是不夠的,需要大量投入實際場景中使用,這個物品才是有價值的。“設備是有價的,但是需求是無價的,如何匹配需求,讓設備發揮最大價值,實現智能化、信息化,是我們的目標。”賴志林稱。而要讓企業產生需求,就必須要其發現無人清掃車的商業價值。
2013年百度推出無人駕駛后,無人駕駛車的概念開始出現。但造價過高的原因讓其更多停留在概念層面,商業化難度高。而如今,隨著造車價格的下降,無人駕駛的商業化場景愈發多元,賽特智能的商業化路也逐漸走寬。
賽特智能的無人駕駛清潔車有兩種商業模式,直接購買或租賃,不過,賴志林博士提到,租賃方式的推廣更快、接受度更好。今年年初,上市物業公司新大正與賽特智能簽約,計劃將近100臺戶外智能清潔機器人作為首批設備陸續投用在新大正服務的重慶20余所高校及其他物業業態場景。而目前,“智賽潔”已在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地標及主干道投入使用。
談到這一點,賴志林很驕傲地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無人駕駛賽道里市場培育度、公司聚集度、技術先進度最高的地區。“深圳曾多次發布文件支持無人清掃車的發展,要求街道帶頭使用無人清掃車。當一個地區的政府部門有這樣的魄力給出政策支持時,行業的發展一定是蓬勃的。”
而在出海層面,據賽特智能董事長李睿透露,今年公司海外業務營收可達數千萬元,預計占總營收10%到20%。
隨著物業服務行業進入“微利”時期,數字化轉型成了推動企業實現降本增效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戰略工具,受到的關注度也在提升。據賴志林介紹,目前,包括賽特智能在內的多家企業牽頭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市環境衛生協會人工智能環衛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并在廣州和深圳專門建立了測試場。據了解,目前專委會進駐了首批16家企業,除了像賽特智能這類專注環衛機器人賽道的企業外,還有傳統企業轉型關注無人駕駛清潔賽道的。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和載人車輛一樣,無人清掃車也需要測試并上牌后才能上路,這涉及標準建立的問題。”在賴志林看來,標準是保證一個行業的基準與底線,以及環衛機器人的生態構建。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賽特智能已經參與了多項機器人國家標準的起草工作。“如果人們越關注機器人,那么越說明機器格格不入。”在采訪中,賽特智能提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觀點。賴志林解釋,一個機器人能在人身邊實現“無感”工作的時候,就是機器真的融入到真實場景中的時候。
在廣州科學城的道路上,人們已不再會驚訝于“智賽潔”的作業畫面。隨著十五運的召開,作為十五運“清潔官”的賽特智能,將在十五運會體育場館、周邊道路及重要交通樞紐等場地出現,做好清潔保障工作。
賽特智能的數字化實踐,本質是通過具身智能機器人將物理世界的服務流程轉化為可計算、可優化的數據流,在真實場景中實現閉環價值。其核心路徑為:以需求痛點切入復雜場景(醫院/環衛)→ 部署自主移動機器人作為“終端感知器”→ 生成全流程數字化鏡像→ 驅動服務升級與商業模式創新。這種實踐不僅將人力從重復勞動中解放,更以機器為節點編織出覆蓋醫療物流、城市運維的物聯網,為低速無人駕駛技術在開放場景的大規模落地鋪設了數字化軌道。
賽特智能的實踐證明,數字化不止于屏幕后的代碼,更需通過具身智能穿透物理世界。其以“解決人不愿做的事”為原點,將機器人變為城市服務的“沉默基建”,正在悄然書寫人機共生的未來城市腳本。
入住一家酒店想要點餐,打開門發現送餐的并非是酒店服務人員,而是一臺智能配送機器人;在公園里散步,從身邊緩慢經過的并非是保潔人員,而是一臺無人清掃車;在醫院里,將指定醫療廢棄物進行回收和運輸的也不再是醫護人員,變成了一臺智能機器人……
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延伸至新的領域、場景和應用中,低速無人駕駛的智能機器人也越來越多地被人們關注到。當具身智能的熱點大多還集中于機器人整活時,賽特智能已經將清潔機器人和真實的商業場景相結合,實現了清潔機器人的需求價值。
在和賽特智能首席技術官賴志林交流的過程中,記者真實感受到灣區開放的營商環境給他帶來的愉快。畢竟,要實現機器人算法和數據底座的快速發展,就需要大量的場景數據。如果“智賽潔”只能在公司測試區來回運轉,或是被停放在物業公司的倉庫里,而不是每天在城市和鄉村的大街小巷不停奔跑,那發展的速度就要大打折扣了。(杭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