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踏著“貓步”在T臺走秀、進入工廠協助造車,教育、醫療、城市管理等領域都有了機器人的幫助……今天,機器人已得到廣泛應用,走進你我的生活。
伴隨著技術日新月異,機器人產業加快提“智”向新。特別是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對培育具身智能、發展智能機器人等作出一系列部署。政策端、市場端同頻共振,新賽道日漸開闊,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有機構預測,“十五五”時期,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將增長至4000億元左右。未來已來、機遇無限。
必一運動官網
碧波島度假區負責人表示,智能機器人讓旅游變得更有“智趣”,也幫助景區精細化管理,增添了文旅產業的“智”動力。
2025年3月25日,在墨現科技(東莞)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講解機器人靈巧手上的電子皮膚。新華社記者劉勇貞攝
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亦莊舉行的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上,天工隊選手天工Ultra(左二)沖向終點。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2025年3月14日在2025中國醫學裝備展覽會拍攝的手術機器人演示現場。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記者調研發現,從材料、零部件到電子系統、總裝集成,國內機器人制造體系的日臻完備,有力支撐了產業的求新求變。
2025年3月26日,在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智能教育機器人“悟空”進行表演。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2025年4月15日,在第137屆廣交會服務機器人專區,機械臂展示靈巧手功能。新華社記者鄧華攝
2025年2月24日,在北京“機器人大世界”的應用場景示范區,銀河通用機器人進行藥店無人值守場景演示。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我國已形成覆蓋上下游各領域的機器人全產業鏈布局,自主化率、產品競爭力、重點行業滲透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國投招商先進制造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宋洪軍說,雖然當前仍面臨運動控制算法、高精度傳感器等瓶頸,一些環節“卡脖子”尚未根本解決,但政策與市場的協同效應推動產業鏈向深布局。“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零件組裝’到‘智慧共生’的質變。”
2024年6月26日,在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工作人員與熊貓機器人“優悠”握手。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2025年2月24日,在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園(亦莊),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天工”在進行行走展示。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2025年3月3日,在深圳市養老護理院,一名老人與人形機器人“夏瀾”互動。新華社記者梁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