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撫摸機器狗的頭,詢問今日天氣和行程建議,機器狗以溫暖聲音回應,并擺動身體示意親近......這不是科幻電影場景,而是在2025世界
澎湃新聞記者觀察到,包括京東、美團、騰訊、字節等多家頭部互聯網大廠均已官宣進軍具身智能,具身智能已成為互聯網行業集體的投資目標。
“今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的資本熱度確實令人矚目,但我們要理性看待這一現象。”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深耕超10年的擎朗智能創始人兼CEO李通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目前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態勢:頭部企業憑借技術積累和商業化能力獲得了規模化的融資支持,大多數中小企業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
“資本市場的關注點已經從單純的概念炒作轉向了實際落地能力,也就是需要能干活,那些具備量產實力和真實商業訂單的企業更受青睞。這種轉變是行業走向成熟的積極信號。”李通表示。
這是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示的一款拳擊機器人(8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謝晗攝
具身智能已成為資本集中角逐的巨大市場。據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和制造中心,2024年機器人市場規模已達470億美元,占全球總量40%,預計到2028年將增至108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3%。
在今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作為獨家全球戰略合作伙伴的宣布,將在智能機器人領域投入超百億資源,三年內助力100個智能機器人品牌銷售破10億、帶領智能機器人走進超百萬個終端場景。
“對AI有自己獨特的戰略認知,也有自己獨特的打法。所以我們的自我定位是,京東在AI應該做到世界一流的水平。”談到對具身智能的產業布局,京東集團探索研究院具身智能負責人戴文軍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2025年8月9日,北京,為期 5 天的 2025 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火熱進行中。大會以“讓機器人更智慧,讓具身體更智能”為主題,吸引200余家國內外機器人企業參展,其中整機企業數量創下全球同類展會之最。 京東在會上發布了“智能機器人產業加速計劃”,宣布將在智能機器人領域投入超百億資源,三年內助力 100 個智能機器人品牌成交額破10億、帶領智能機器人走進超百萬個終端場景。
他提到,現在每家都有一輛車,未來也許每家都會有一個;機器狗的數量可能乘以三,其他形態可能更多,甚至會有大機器人帶小機器人;未來的空間幾乎是無限的。
“公眾對AI和具身智能的期望是很高的,很容易在一個點就引爆。但要真正走入家庭,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例如靈巧手的控制,具備多個自由度,比讓機器人前滾翻要難得多。其次,大模型也尚未與機器人充分結合,例如還無法讓機器人精準定位房間內的特定物體。”戴文軍表示,對具身智能的發展保持樂觀,任何產業只要走向C端用戶,就會迅速迭代成熟。
其他互聯網大廠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布局也早已開始,去年開始,美團已接連投資宇樹科技、銀河通用兩大頭部企業。7月8日,創下國內具身智能行業天使輪最大融資額紀錄的它石智航,再次完成超億級美元融資,由美團戰投領投。7月9日,在星海圖最新融資中,美團再次領投。
早在2021年3月,美團CEO王興就曾經表示:“美團業務的發展不僅需要軟件,還需要硬件,機器人目前是美團投資的關鍵垂直領域之一。”
據澎湃新聞記者統計,率先投資宇樹科技、銀河通用這兩家具身智能公司的美團,最近兩年內8次投資了7家具身智能企業。
字節跳動也早已入局具身智能,已開發機器人累計產量超千臺,研發團隊已經擴充至目前的約150人。目前字節跳動已經量產的機器人形態是輪式物流機器人,沒有用于分揀的機械臂,主要用途是在倉庫、產線上運輸包裹與零件,能自主學習、規劃路線、移動到目的地。
今年6月,由寧德時代領投的11億元新一輪融資落地銀河通用,創下具身大模型機器人領域的單筆最大融資紀錄。公司累計融資額已經超過24億元。
以另一頭部科技大廠騰訊為例,騰訊首席科學家、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主任張正友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騰訊的定位是具身智能平臺,而非本體競爭者。也就是說,騰訊不直接參與本體硬件的量產,不在本體硬件上鏖戰,而是聚焦于軟件能力不斷進化和開放。
“騰訊更傾向于將自身的能力以平臺的形式輸出,幫助其他企業在具身智能領域更好地發展。”張正友表示。
對于具身智能的投資,京東無疑最“拼”:在7月21日當天,京東官宣了三筆具身智能領域投資:包括千尋智能、逐際動力和眾擎機器人三家頭部企業,7月30日,京東再度投資具身智能技術研發企業RoboScience;8月5日,京東投資了觸覺感知與具身智能領軍企業帕西尼感知科技。
此外,京東宣布推出具身智能品牌JoyInside,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京東宣布,目前已有數十家頭部品牌接入京東JoyInside,還將接入逐際動力、帕西尼機器人等,未來還將面對更多企業免費接入。
在業內觀察看來,今年人形機器人的火爆顯著超出往年,人形機器人正加速進入日常百姓的生活,資本圈的競爭也因此升溫。
據持續布局大模型、具身智能的金融機構華興資本發布產業報告顯示,當下具身智能公司停留在demo(草稿)階段的公司普遍較多,且大多數公司在工業、商業等場景下的落地方案比較趨同、差異化不足。未來投資人會更加關注具身模型對真實任務的解決能力以及其帶來的高質量的商業化收入,投資人還會關注這些公司的技術領先性、模型的持續迭代能力以及如何解決數據獲取的成本問題。
這是8月8日拍攝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智能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Bsports必一體育
李通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擎朗目前擁有人形、配送、清潔等“通用+專用”機器人產品矩陣,出貨量已超10萬臺,人形機器人量產不等于商業落地普及。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處于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的轉折點。雖然今年的出貨量較前兩年有顯著增長,但距離真正的產業規模化還有差距,
李通坦言,人形機器人最核心的難點在于“大腦”的智能化程度仍需提升,而這個卡點是缺少真實物理的數據。在這一點上,所有的機器人公司的起跑線差不多,數據都處于一窮二白的狀態。目前,在餐飲服務、酒店接待、工廠巡檢等場景中,已經看到了商業化的可能性,但家用場景的普及還面臨著技術和倫理的雙重挑戰。
“現在做人形機器人的廠商不下100家,5年后10年后還能剩多少?這個淘汰賽真正的卡點在于,能不能找到一條商業化路徑,形成落地閉環。根據落地產業的規模、天花板,決定這個企業能成長的大小。”李通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