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是降溫了,連續推了幾個項目,由于估值高漲和商業化落地爭議問題,投資人都在觀望狀態。”國內某關注具身智能賽道的FA曉貝感慨道。
然而,行業熱度并未消散。本月初,科創板首單具身智能收購案引爆輿論——智元機器人擬以21億元“反向收購”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緯新材。此前行業普遍看好宇樹科技會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智元機器人的這波炸場操作,讓具身智能的熱點又從技術突破、落地應用,回到了資本運作上。
事實上具身智能賽道的融資活動依然活躍。近日,星海圖接連完成A4輪及A5輪戰略融資,兩輪合計融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星動紀元獲近5億元A輪融資、云深處完成數億元融資、小雨智造獲億元級A+輪融資、它石智航完成1.22億美元天使+輪融資……但最為轟動的還是銀河通用完成超10億元的新一輪融資,創下今年以來具身智能賽道最大金額的單筆融資記錄。
當前具身智能賽道無疑正陷入“冰火兩重天”的態勢。在朱嘯虎高喊“清倉看空”人形機器人時,國資和京東、美團、騰訊、華為正把11億砸向銀河通用;它石智航更是斬獲1.2億美元天使輪,創下中國具身智能領域天使輪融資額之最。
但一筆筆大額融資下,好似都是頭部機構和企業在牌桌上揮舞,中小玩家身影鮮少看到。這或許折射出具身智能行業正經歷從“野蠻生長”邁向“泡沫出清”的關鍵轉折點。畢竟,再動聽的融資故事,最終都需要市場的真金白銀和可持續的盈利能力來驗證。
2025年上半年的具身智能賽道,可以用“割裂”一詞形容。一邊是投資人高喊不投,部分投資機構因技術成熟度不足、商業化回報周期過長態度轉向謹慎,公開質疑“泡沫風險”,如朱嘯虎批量退出星海圖、松延動力,直言“主要客戶僅為科研機構,商業化路徑模糊”;一邊不斷有大額融資記錄創下。
據IT桔子數據,國內機器人領域一級市場上半年融資事件有286筆,較去年同期增多了166筆,同比增長率為138%,其測算上半年機器人創業公司總融資金額達到了270億元。
先看引爆輿論的智元機器人,其計劃通過協議轉讓和要約收購的方式,取得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緯新材控制權,至少收購對方63.62%股份。自公告發布后,上緯新材連續漲停11個交易日。
盡管智元機器人相關負責人否認此舉構成重組上市或是借殼上市,但一家成立僅兩年的初創公司能夠如此迅速地發起對上市公司的控股收購,本身已足夠震撼。這一“反向收購”的罕見操作背后,折射出AI與機器人創業項目在資本結構上的深刻變化。
必一運動
智元機器人目前擁有遠征、精靈、靈犀三大機器人家族,產品覆蓋交互服務、工業智造、商業物流及科研教育等多種商用場景,預計2025年出貨量將達數千臺。其股東陣容亮眼,除騰訊、京東、比亞迪、上汽、北汽、TCL等產業巨頭外,近期還獲得了正大集團旗下正大機器人的戰略投資。強大的資本支持不僅令其估值飆升,也讓其享有了“主導”資源整合的機會。
融資熱潮的另一位主角是同樣年輕的銀河通用機器人。這家同樣成立于2023年的公司,完成了超10億元的新一輪融資,創下年內具身智能賽道最大單筆融資。其創始人王鶴出生于1992年,201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2021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隨后加入北大擔任前沿計算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專注具身智能領域的研究。
2024年6月,銀河通用發布了首款具身大模型機器人Galbot G1,這也是其唯一一款機器人產品。G1采用了“雙臂+折疊本體+輪式底盤”的軀體結構,非雙足形態,更加側重于上肢的操作能力。公司自成立至今研發了多款具身智能模型,包括端到端具身抓取基礎大模型GraspVLA、端到端具身大模型GroceryVLA、產品級端到端導航大模型TrackVLA等。
必一運動
從宇樹機器人憑借蛇年春晚“扭秧歌”出圈開始,雖然整個具身智能市場的熱度一浪高過一浪,但商業化回報周期過長始終是橫亙在行業面前、引發投資人與市場疑慮的關鍵障礙。智元激進的資本運作、銀河創紀錄的融資,以及數百筆融資事件,固然彰顯了部分資本對賽道未來的堅定看好。但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最終能否獲得足額回報尚未可知。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競爭焦點更聚焦在企業的交付能力上。頭部企業訂單落地、量產提速、價格下探與場景拓展,無一不標志著行業正從概念爭議邁向價值重估的關鍵階段。
7月11日,中國移動斥資1.24億元采購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的機器人產品,成為目前國內已知的最大單筆人形機器人訂單。
此外,智元機器人自2024年12月以來累計公布8項中標項目。其全新靈動機器人靈犀X2,已于今年5月啟動合作伙伴招募。該系列產品價格區間在十幾萬元到三四十萬元不等,預計今年下半年可以實現規模化出貨。智元會根據市場反饋情況調整產能和產量,期望在2026年底實現大幾千臺的交付規模。
成立更早的宇樹科技,在商業化上的推進上也更早。2025年以來,該公司的中標項目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工廠巡檢等領域。僅3月一個月,就中標了十數個項目,應用場景包括高校、科技場館、智能巡檢等領域,采購方包括中山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深圳大學、威海市科技館常設展廳、上海臨港供排水發展有限公司、齊魯工業大學人形機器人實驗室系統平臺、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同濟大學通用人形機器人訓練平臺等。
在CES 2025展會后,宇樹還收獲了多筆海外訂單,其中包括與美國某倉儲物流公司簽訂數百臺四足機器人采購協議,用于倉庫巡檢。
2025年,優必選在人形機器人的產品訂單與商業化上也有進展。本月中旬,優必選科技推出的天工行者人形機器人已收獲百臺訂單,預計2025年交付超300臺。其主力產品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S1、WalkerS2和商用人形機器人WalkerC中,WalkerS系列已成為全球進入最多車廠實訓的人形機器人。據優必選公司內部透露,其已獲得車廠超500臺的意向訂單。雖然單臺價格未公開,但高性能版本在高端市場的定價預計可達50萬元。
從市場規模來看,人形機器人是一個潛力巨大的百億級賽道。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在《2025年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中預測,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為63.39億元,2030年將超過640億元。
國內市場方面,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達到53億元,而《2025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82.39億元,占全球約50%。
隨著頭部企業加速量產,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價格競爭已初現端倪。據悉,特斯拉已明確將目標成本壓至1萬美元,而國內企業的產品價格也出現波動。宇樹科技G1人形機器人售價9.9萬元,某二手平臺現在只需5-6萬元就可以買到。未來,人形機器人或許也會產生價格戰,一如現在的新能源汽車。
與此同時,行業正積極進行新興場景探索,如銀河通用將機器人落地無人藥店,宇樹機器狗進入30所高校實驗室,工業場景中的物流、電力巡檢等應用場景也在逐步驗證可行性。
目前,行業正經歷從泡沫爭議到價值重估陣痛階段,“交付”已經成為具身智能企業競爭的核心與關鍵因素。
雖然人形機器人訂單看似遍地開花,但當前市面上約一半的訂單集中于表演展示與數據采集這類非核心應用場景。
人形機器人落地難的本質是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的脫節,其矛盾集中在技術瓶頸、場景錯配、量產困境和標準化缺失等維度。
首先,國內做人形機器人 “大腦”的公司還是少。語言模型處理跨模態任務錯誤率依舊較高,因缺乏物理交互訓練數據,常常出現執行偏差,如將“拿一杯水”錯誤執行為“傾倒水壺”;而 “小腦”的控制延遲問題也很突出,雙足機器人在階梯地形通過耗時遠高于人類,像運動控制可靠性不足,此前北京馬拉松賽機器人因跌倒率高還引起了廣泛討論;而硬件成本結構也存在劣勢,如靈巧手依舊嚴重依賴進口。
“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一直存在,但因為產品的技術能力,沒有達到市場公眾的期望和預期,所以出現了市場和需求的失衡或錯配,這也就是整個市場降溫的核心原因”,某頭部機器人公司技術總監李鈞對正見TrueView表示。
其次,場景錯配問題同樣制約發展。不同場景對機器人的需求存在明顯差異,養老院需“人形外觀”降低疏離感,而工業場景反需“功能優先”。與此同時,家庭場景因需求碎片化、成本相對敏感,人形機器人在該場景的滲透周期會更長。
第三,人形機器人產業依舊面臨量產困境。2025年特斯拉Optimus計劃產量1萬臺,而國內企業平均交付量不足100臺,且交付的產品主要用于數據采集。“在價格上,人形機器人產品幾十萬一臺,讓公司和C端消費者不敢下手”,李鈞道出了高昂價格對市場拓展的制約。
業內成本控制能力較強的宇樹科技,Unitree G1標準版定價僅9.9萬,EDU版還支持二次開發(如搭載 NVIDIA Jetson Orin 模組),在同行產品多集中在50萬元左右的定價對比下,產品性價比占據優勢。可見,成本控制能力成為其勝出的關鍵因素之一。
最后,標準化缺失也帶來了諸多挑戰。除服務/工業機器人的關節兼容問題亟待解決外,在法律上層面,當人形機器人在應用中出現傷人、暴力等負面事件時,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和安全標準進行監管。
如今,資本狂歡與現實挑戰之間的拉鋸戰已然展開。盡管政策與產業資本持續輸血,有望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未來2-3年實現工業場景千臺級量產,但從長期來看,企業必須直面技術難關。
當下的具身智能賽道,恰似當年的新能源汽車造車熱。具身智能自2023年下半年受到市場廣泛關注以來,至今已有兩年時間,資本從“盲目追捧”開始轉向“理性篩選”,市場也從“概念熱”慢慢過渡到“場景熱”。
下一階段企業之間的競爭核心在于,誰能真正在細分場景中扎下根、跑得通,誰能切實為客戶降本增效甚至創造收益。那些具備自身造血能力的企業,自然也無需懼怕市場冷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