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珞石(山東)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珞石機器人)正式向香港聯合交易所遞交招股說明書,計劃通過18C規則在主板掛牌上市,
2023年3月,香港聯交所在《主板上市規則》中增設第18C章,為尚未盈利但具備高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開辟了上市通道。
珞石機器人成立于2015年,主營業務涵蓋工業機器人、柔性協作機器人及具身智能產品的研發、生產與規模化落地,產品主要應用于工業、商業與醫療等領域。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珞石機器人是中國唯一一家能夠同時量產工業機器人與協作機器人的企業;按2024年銷量計算,珞石機器人的多關節機器人在中國市場國內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在全球制造商中排名第七。
多關節機器人指以旋轉關節為主要運動單元,通過多個關節的組合實現多自由度空間運動的機器人。其機械結構類似于人類手臂,能夠在三維空間內實現靈活的軌跡規劃與復雜作業操作,通常為垂直多關節形態。
Bsports必一體育
多關節機器人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工業機器人,擁有六個以上自由度,以高精度和高負載能力見長,通常工作在隔離區域;協作機器人,具有可操作機械臂的機器人,用于在共享空間或人員與機器人近距離工作時進行直接的人機交互或協作。
成立至今,珞石機器人已完成總計10輪融資,獲得多家投資機構的青睞,包括深創投、山東正方、襄禾資本等。完成IPO前的最后一輪融資后,該公司的估值為52.95億元。
根據招股書,創始人庹華是珞石機器人的實際控制人,合計控制了該公司38.78%的投票權。他的控制權來源于三個方面:直接持有13.46%的股份;通過員工持股平臺控制15.44%的投票權;此外,他還獲得了西藏梅嶺、湖北梅花等前期投資機構的投票權委托。
珞石機器人的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為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新希望集團和襄禾資本;資深獨立投資者為深和清控銀杏。
根據港交所18C規則,領航投資者需在上市前至少12個月完成投資,并滿足持股比例不低于10%或總投資額不低于15億港元等硬性條件,其角色類似于資本市場的“伯樂”。
2022-2024年,珞石機器人的營收分別為1.53億元、2.67億元和3.25億元;今年上半年,珞石機器人的營收增長至1.76億元,同比增幅超50%。
同期,該公司凈虧損額分別達2.38億元、1.57億元、1.92億元。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凈虧損0.9億元,同比擴大7.94%。
珞石機器人的毛利率呈現攀升態勢。2022年至今年上半年,珞石機器人的毛利率分別為7%、11.4%、21.9%以及22.3%。
該公司表示,毛利率上升主要由于機器人銷售的毛利率上升,因規模化生產帶來的單位成本下降。此外,部分被提供機器人解決方案的毛利率下降抵消,原因在于該公司拓展新行業領域時產生了較高的初始布局成本。
研發投入是港交所18C規則考察的核心指標之一。2022-2024年,該公司研發開支分別為6715.6萬元、5937.0萬元、5421.8萬元,分別占同期收入的44.0%、22.2%、16.7%。同期,研發開支占總運營開支的比例分別為44.3%、40.1%、32.2%。2025年中期,該公司研發投入為2592.1萬元,同比增長5.29%,占收入的14.7%。
根據18C規則,“已商業化公司”的研發開支占營運開支比例須不低于15%,珞石機器人目前符合該要求。
招股書顯示,該公司對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占比從2023年的25.1%猛增至2025年中期的50.6%。2022-2025年中期,該公司向最大供應商的采購額分別占同期總采購額的16.4%、11.3%、8.8%、13.2%。這意味著公司或易受制于供應商穩定性。
該公司在招股書中說明,其業務運營依賴于關鍵組件的穩定供應。若與主要供應商合作關系發生變動,可能導致關鍵組件斷供、生產延遲及采購成本上升。
珞石機器人目前經營活動尚未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業務擴張依賴外部資本持續投入。
2022-2025年上半年期間,該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為負,累計凈流出超過3.9億元。其中2024年情況尤為突出,經營性與投資性現金分別凈流出1.24億元與2.79億元,導致公司現金及等價物余額從期初的4.51億元大幅下滑95.17%,至期末僅余2181.1萬元。
在此背景下,融資活動成為該公司維持運營的關鍵支柱。2022-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融資活動所得現金凈額分別為2.47億元、5.08億元、-0.27億元、1.94億元。
珞石機器人在招股書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資金凈額將主要用于提升研發能力,并豐富機器人及相關解決方案種類;發展全球銷售網絡以增加市場份額并支持國際業務增長;提升生產效率和產能;戰略投資或收購等。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中國多關節機器人行業持續增長,預計2029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5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5.7%。其中,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366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3.5%;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達87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8.8%。
界面新聞注意到,近期已有多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啟動上市進程,形成一波集中遞表的小高潮。
例如,9月26日,移動機器人企業優艾智合亦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同樣計劃適用18C規則在主板上市;9月28日,微億智造正式遞交主板上市申請,有望競爭“工業具身智能機器人第一股”。
Bsports必一體育
截至目前,優艾智合仍處于未盈利狀態;微億智造在2024年扭虧為盈,今年上半年也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