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時了解到,創新中心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
這是國內首款開源人形機器人公版機產品。創新中心市場體系總監楊正葉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企業大多在做同一件事情——解決機器人的運動問題。而推出通用人形機器人公版機能降低準入門檻,讓企業在更高的平臺集中精力迭代人形機器人技術。
“當前機器人公司的普遍困惑在于,不知道在什么市場能夠實現商業閉環、在什么場景能夠實現集成應用。”張江機器人谷產業負責人王濤介紹道,為此,上海市正牽頭在機場、高鐵、汽車檢測等領域建立多層次的示范場景體系,張江也在打造能夠完成L1、L2、L3等不同能級機器人動作的示范場景。
如在創新中心,首期100個場景將于明年建成,目標到2027年建成1000+通用人形機器人智能訓練場。
在創新中心二樓,記者看到,一款人形機器人正在進行動態抓取訓練:工程師隨機把兩摞杯子放到機器人的視線范圍內,而后機器人移動手臂抓取杯子。
創新中心研發體系總監邢伯陽介紹道,機器人一條手臂有13個自由度:手臂有7個自由度,手指有6個自由度。機器人可以通過指尖的觸覺傳感器,對抓取進行力度自適應,避免捏爆杯子或是損壞手指,實現柔性抓取。應用方面,這款人形機器人一方面偏向智能制造,如由人形機器人進行汽車軟裝的上下料;另一方面偏向電氣巡檢。
邢伯陽告訴記者,目前人形機器人的負載能力、作業精度相比協作機器人有差距,但人形機器人的開發方式和開發邏輯能夠更快匹配柔性作業。另外,大模型可以把人形機器人的技能較好地組合起來,執行比較復雜的流程和作業工序。
在世界大會上,創新中心即將發布國內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開源公版機“青龍”。
談及為何要推出開源公版機,邢伯陽坦言,人形機器人和四足機器人都被劃分為腿足式機器人,該團隊在研制四足機型時就發現有“一高五難”:除了技術門檻高,軟件和硬件耦合、行業集聚力量都比較難。“我們希望通過公版機這一共性基礎平臺,把包括四足機器人、車輛機器人等已經完成研制的共性技術開源出來,大家不需要重復造輪子,從而可以更關注大模型、具身智能技術等賦能,加速應用落地。”
目前在創新中心打造的OpenLoong 開源社區網站上,已經開源了機器人硬件結構及參數,也即將開源具身智能軟件包。“人形機器人這個賽道目前還比較小,還是希望更多人能夠加入進來。我們提供這樣的平臺,一方面是建立生態,另一方面創新中心的定位也聚焦于人形機器人共性關鍵技術領域突破與創新。”
人工智能產業鏈一般分為基礎設施層、技術創新層和應用場景層。人形機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是應用場景層的重要部分。
浦東作為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機器人也是其發展重點。在2021年2月出爐的《浦東新區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浦東提出到 2023 年,將浦東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國內頂級的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在技術創新、產業空間、企業集聚、應用賦能、生態環境等方面形成競爭優勢。
Bsports必一體育
目前,浦東機器人產業規模已超過20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國內發布了12款人形機器人,其中4款均出自浦東。
空間載體方面,以金橋機器人產業園和張江機器人谷為中心,浦東正重點建設機器人特色產業園區,打造醫療機器人產業高地、離散智能制造特色產業園區。其中,ABB微創手術機器人、傅利葉康復機器人、鈦米消毒機器人、擎剛特種機器人等國內外機器人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已入駐張江機器人谷。
Bsports必一體育
圍繞人形機器人產業鏈,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接下去浦東的發展重點在于:推動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機器人“大腦”開發,增強環境感知、行為控制、人機交互等能力;推動控制人形機器人運動的“小腦”開發,搭建運動控制算法庫,提升全身協同運動能力;推動“肢體”關鍵技術突破,系統部署“機器肢”關鍵技術群,加大“機器體”技術群攻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