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畫幅、更大像素量的傳感器,甚至是更復雜的長焦鏡組,手機影像解決了最基本的“拍得到”的問題。色彩也是移動影像的“老大難”問題,手機廠商的解法更豐富,例如通過AI場景識別、自動白平衡等“軟手段”彌補,又或者是借助外掛硬件等“硬手段”輔助色彩還原。
早在2016年,LG就將專用的彩色光譜傳感器布局到G5上,以提高色彩性能。蘋果、OPPO、vivo、華為等智能手機廠商,也先后嘗試在智能手機上應用了各種多通道光譜傳感器,如vivo X90系列開始搭載的VCS放生光譜技術、華為P50 Pocket搭載的超光譜攝像頭技術等,當中的部分方案并未延續下來,也無法引起行業的共振。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將彩色光譜傳感器技術從幕后拉到臺前的廠商是華為,Mate 70系列的“紅楓原色影像”技術一炮而紅。而在Mate 70系列之后,色彩光譜傳感器似乎又呈現爆發的趨勢,根據@數碼閑聊站消息,2025年的新一波影像旗艦當中,OPPO的Find X8 Ultra等產品確認了多光譜傳感器的存在。
影像色彩成為了近幾年手機攝影的必修課,市場對手機影像的認知已經從“拍得到”過渡到“拍得好”,用戶追求起了與肉眼觀感盡可能一致的成片,這給手機廠商的影像方案提出了新的挑戰。
絕大部分數碼相機都無法100%還原人眼看到的真實色彩,影像傳感器的RGB三通道光譜響應與人眼中視覺細胞的光譜響應不同,也就導致手機影像傳感器接收到的色彩信息與人眼有差距。考慮到不同價位段機型所采用的傳感器面積、制程工藝等存在差異,色彩還原能力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
對于相機而言,現代傳感器對紅色等長波光譜靈敏度較低,對于弱光和強光兩種環境下,原始畫面容易出現顏色欠飽和/過飽和兩種結果。而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CMOS老化也會進一步加重色彩失真。在以往,通過ISP(圖像信號處理器)彌補原始畫面信息不足是手機乃至專業相機的普遍做法,如果沒有ISP模塊,影像系統無法做到我們預期的圖片質量。
ISP本質上是影像系統的計算部分,將從CMOS接收到的原始光信號經過色彩映射后輸出圖片,補上原始信號缺失的部分。聽起來這樣的技術沒有什么問題,但手機系統對拍照場景的識別比較隨機,任何一點構圖差異,就算是同一場景也會導致多種色彩優化的結果。
簡單點來說,就是手機看到的和輸出的照片色彩,與我們看到的色彩往往會出現明顯不同,色彩豐富的場景更甚。如果手機后處理稍有不慎,不符合肉眼觀感只是其次,詭異的成片觀感還會招來各種不滿。
軟件不夠硬件來湊,華為Mate70系列在常規的“主、長、廣”三攝布局之外,還額外添加了一個專門負責記錄色彩的多光譜攝像頭,最終由ISP合成輸出最終結果。雷科技此前對Mate 70 Pro+的影像進行過全面評測,從結論來說,多光譜傳感器的加入的確讓成片的色彩與肉眼觀感實現了盡可能的對齊。
這還不止,華為在多攝融合領域有過多次探索,例如P9和P50系列,讓黑白攝像頭與主要成像攝像頭融合,增加畫面層次信息,來獲得比肩大底傳感器的效果,機身厚度又得到了控制。
不僅是華為Mate 70系列,在這之前已經有部分主流品牌嘗試讓光譜傳感器硬件參與到影像流程里,比如榮耀曾在Magic4至臻版當中額外添加了一個5000萬像素的多光譜增強攝像頭,官方宣稱可以捕獲超過人眼可視范圍的光譜信息。vivo的VCS仿生光譜雖說不是硬件級,卻是少數沿用到今天的技術,已經迭代到3.0版本。
究其原因,小雷認為還是早期的軟硬件融合方案不夠成熟,硬件級光譜增強攝像頭無法很好地介入到攝影流程里,后續優化升級不到位,用戶看不見多硬件融合帶來的效果升級,營銷止于表面,該偏色還是偏色,浪費機身空間,又貼上額外的成本,結果就是被廠商“優化”。
早年間手機行業提出的多攝融合也是如此,本意上是通過多個焦段同步成像融合出更高清的圖片,最后也沒有幾家品牌堅持下來,只能說都是手機影像探索路上的嘗試。
再厲害的后期也抵不過充足的前期準備,光譜增強傳感器對手機影像的意義不僅是“多一個攝像頭好營銷”,而是補上手機圖像感知信息最后一塊拼圖的元器件。
“紅楓原色影像”到底只是一個利于宣傳的名詞,真正想要讓光譜傳感器從幕后走到臺前,至少要讓消費者感知到硬件集群和軟件優化的升級。
現如今手機廠商重拾光譜增強傳感器,原因不完全是華為開了個好頭,在小雷看來軟硬件方案的成熟又讓行業看到了手機影像在“所見即所得”方面的潛力。目前可以確認OPPO Find X8 Ultra要跟進硬件級光譜增強傳感器,一股“外掛之風”似乎又吹了起來。
必一運動
手機廠商與專業光學品牌的聯名早就不陌生,從華為和徠卡到vivo和蔡司,再到OPPO和哈蘇,行業在努力把相機品牌的色彩解決方案搬到手機上,不求絕對的色準,只求足夠的高級、好看。但相比“某某同款色彩解決方案”,似乎許多手機用戶追求的還是與肉眼一致的色彩觀感。
一直以來,iPhone在各大互聯網平臺的用戶眼中就是尊重肉眼觀感的代表機型,不論其它影像旗艦成像如何貼近專業相機,最終還是會有許多消費者看好iPhone的影像系統,什么原因說不上,總之就是iPhone拍出來的更“還原”。
必一運動
許多涉足飾品、美發、服飾領域的網友都表達了對iPhone影像的認可,小雷總結下來,就是iPhone拍出來的產品圖與實物之間不存在色差,更適合發給客戶參考。
于是,也有人認為安卓/鴻蒙手機重拾光譜增強傳感器,標志著風格化拍攝被放棄,開始跟隨蘋果回歸攝影的“原味”。的確,手機用戶很清楚移動影像的意義,作為記錄生活的設備,就必須要準確地記錄當下那個瞬間,甚至要精確到畫面中具體的色彩信息。
但小雷思考后得出的結論和他們相反,拍照本身就是一件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所見即所得”僅僅是手機影像當中的一種解法。無論科技如何進步,影像方案如何迭代調整,手機影像的整體方向不會因為一顆光譜增強傳感器而改變,廠商的目的就是提供給我們一個拍好照片的設備。
“所見即所得”在手機影像當中的確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好看的照片必定是色彩關系準確的。光譜增強傳感器作為輔助元器件,核心在于填補手機影響流程中缺失的色彩信息,也就是說,手機廠商既可以借助它發展更還原真實的色彩表現,也可以強化風格攝影的表現力。
的確,硬件級的光譜增強攝像頭對環境色彩感知更準確,給影像系統提供了關鍵的色彩信息,其作用不可忽略,Mate 70系列讓我們對這一顆小小的傳感器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更還原肉眼的色彩表現正好迎合了“所見即所得”用戶群的喜好。
在小雷看來,當前手機AI影像算法對色彩優化的不足,可以依靠光譜傳感器提供的原生色彩信息補上。長期來看,當AI對場景判斷更準確時,對硬件的依賴降低,光譜傳感器可能會再次退位。正如馬斯克多次詆毀激光雷達一樣,先進的算法便是他的信心來源。
這并不是給Mate 70系列和其它光譜傳感器潑冷水,本質上都是手機廠商在影像探索路上的方案落地,既然傳統CMOS和算法暫時做不到完美的成像效果,輔助硬件就有存在的理由,沒必要用還沒發生的事情貶低手機廠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