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提及人工智能、機器人、儲能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市場預測,其中也特別提到了「無人配送」。
“木頭姐” 預測,自動駕駛技術在不同場景下的自主配送方案,將有顯著的成本優勢,其中地面配送機器人可將批量配送成本從2.40 美元降至0.40 美元。
到2030年,自動配送市場規模將接近9000億美元,其中機器人和無人機負責的“最后一公里” 配送約占 400 億美元。
必一運動官網
同時,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配送公司榜單中,她還特別將新石器和美團列入前三。
佩服木頭姐還能知道新石器,說明中國在各行各業的創新與崛起,正在被世界看到,鼓掌!
但也覺得木頭姐對我國無人配送研究深度也一般吧,九識、毫末智行、白犀牛應該有姓名。
早在幾年前,無人配送,尤其是末端物流,就被視為能夠最先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場景之一。
最近兩三年間,在電商、物流、外賣行業的爆發式增長下,消費者對高效配送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無人配送市場的確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 年中國無人配送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無人配送市場規模約為40億元,2023年增長至65億元,今年預計將達到17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
2025年開年,地平線創始人兼CEO 余凱在“智駕科技暢想日”上,發表了一次精彩的演講?!氨!敝?,他預測,2025年智能駕駛將迎來「真」拐點。
一個月之后,比亞迪帶著“天神之眼”,用近乎暴力的方式,撕開了“全民智駕”的口子。
余凱說,從技術角度來看,「拐點」到來,源于算法的領先,足夠大的算力,以及海量豐富的數據。
首先,在行業內各大玩家的努力下,近幾年,無人配送在算法上已經實現大幅優化。
比如,在環境感知和多模態融合層面,無人配送算法依賴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實現環境感知。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新石器無人車搭載12個高清攝像頭和1個激光雷達,在Transformer+BEV技術下,具備360°環視120米感知能力;
九識智能則采用自研ZOE 2.0架構,實現對傳感器擴展的無縫銜接,使車輛更高效地處理和傳輸數據,提升整體系統的性能。
針對極端天氣下的感知退化問題,有些企業還引入紅外傳感器或者強化學習模型,以提升魯棒性,比如,清華大學與美團合作,利用虛幻引擎4對避障策略進行仿真測試,使無人配送車在復雜場景下的避障策略更加精準。
在路徑規劃和決策優化上,除了基于A*、Dijkstra等算法生成最優路線的全局規劃,有些企業還會采用強化學習(RL)或深度Q網絡(DQN)應對突發障礙,例如美團無人車在校園等封閉場景中,通過動態調節路徑,可減少20%的配送時間。
算力架構上,毫末智行在2023年推出了行業內首個生成式自動駕駛大模型DriveGPT,采用端到端訓練方式,將感知、規劃、決策和控制整合到統一神經網絡架構中,大幅避免傳統模塊化架構中的誤差,提升系統效率和決策精準度。
毫末智行還與火山引擎合作打造智算中心MANA OASIS,具備每秒67億億次浮點運算能力,支持千億參數大模型的訓練,百萬Clips訓練成本可降低100倍。
新石器則搭建4D One Model端到端架構,使無人車在復雜環境下穩定行駛。
與此同時,無人配送小車的車載算力也在逐步提升。比如,新石器最新無人車配備了254TOPS算力的車規級Orin計算平臺;毫末智行無人配送車“小魔駝3.0”的算力可達360TOPS;九識無人配送車則搭載車規級雙Orin Drive套件,最高算力超500TOPS。
例如,申通快遞已在全國 40 個城市擁有超過 100 個網點,部署超過 200 臺無人配送車,日均配送量可達800單,累計行駛里程超 100 萬公里;
2024年“雙11”期間,九識智能服務于超過152座城市,單輛無人車最長運營里程達到2231公里,平均每天每輛車可完成84次配送任務,日均運營里程高達168公里;
2024 年,美團無人配送車在順義試點路段機動車道,以最高時速 45 千米 / 小時累計測試超過 8 萬公里;
2024年,白犀牛無人配送車在全國30多個城市的商超、快遞企業中投入運營,日活車輛超過100臺,計劃到2026年達到5000臺。
毫末智行小魔駝已陸續落地十余座城市,截至 2024 年 10 月,配送量已超過82 萬單。據最新透露,今年春節前后,小魔駝又獲多筆訂單。
說完科學家思維,無人配送市場能夠快速增長,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成本的快速降低。
乘用車的輔助駕駛功能,還存在消費者會為體驗而加價買單的情況,但對于生產工具來說,成本是其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考量因素。
隨著技術進步與核心零部件成本的降低,無人配送的單車和運營成本都在逐步下降。
數據顯示,2019年,無人配送車的單車成本還需要100萬元左右;2020年就降至50萬元;2023年,毫末智行發布小魔駝3.0,整車售價為8.9999萬元,首次將成本帶至10萬元以下;到2024年,九識智能更是一連推出了四款L4級無人配送車,起售價只需3.98萬元。
未來,隨著激光雷達、計算平臺、線控底盤等核心零部件成本的進一步下探,無人配送單車售價也還有可降空間。
例如,2024年,車載激光雷達的單價在500-800美元之間,路側激光雷達為1-2萬美元。
有機構預測,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提升,激光雷達未來每年價格都將同比降低20%。2025年,預計車載激光雷達單價將降至200-500美元,部分補盲雷達甚至低于200美元。
同時,隨著無人配送車運輸效率的提升,在一些高峰時段,其配送成本已經低于傳統模式。
必一運動官網
杭州市郵政管理局數據顯示,2024年“雙11”期間,中通共投入28輛無人車,單日派送包裹超過5萬個,單件節約成本約0.05元,每日共計可節省成本2500元;
杭州郵政公司投入5輛無人車,日均配送包裹800件,單件成本降低0.114元。
億歐智庫曾做過測算,當快遞無人車單車價格在15萬元左右時,每月綜合成本與人力成本接近;降至8萬元時,會低于人力成本;低至5萬元時,其商業價值才會顯著體現。
2024年中,九識智能推出3.98萬元起售的無人車時,我們做過一期視頻,引發了不小反響。
“無人技術應該廣泛應用到人會發生危險的地方,但全部無人化……地球就真的不需要人了?!?
快遞環節的鏈條很長,類似裝卸、掃碼和上門攬派等工作,無人車是無法完成的。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想要機器實現對每家每戶的送貨上門,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相反,因為無人車的出現,可能還會衍生出一些新興行業。麥肯錫研究顯示,到2030年全球約15%的工作可能被自動化替代,但同時也會新增10%的新職業類型,例如無人配送的安全員、調度員、維保等,人類的工作機會并不會少。
其實近幾年來,類似「人類將會被機器取代」的驚悚觀點越來越多,人們享受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時常也活在被其操控的恐懼之中
我嘗試著將問題提給幾個大語言模型,它們無一例外的回答都是:科技進步的意義并不是為了取代人類,而是為了增強人類的能力,解決問題,提高生活質量,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復雜的挑戰。
當基礎勞動被機器代替之后,人類被迫要向更高級、更深度的領域轉型,從某種程度來講,科技進步反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化。
或許正如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說的那樣,有了自動駕駛,我們不用再去想變道超車、躲避行人、停車入庫這些平凡瑣事,只需要思考一些終極的哲學問題:“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