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納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計劃通過發行H股募資推進國際化戰略。
2.納芯微是中國模擬芯片市場位列第五名的廠商,在汽車模擬芯片、數字隔離類芯片、磁傳感器市場均位列第一。
3.由于市場競爭加劇和研發投入增加,納芯微在2023年出現虧損,2024年虧損進一步擴大。
4.為應對挑戰,納芯微加速國際化布局,并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積極布局技術路線.
官網日前,蘇州納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芯微”,688052.SH)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計劃通過發行H股募資推進國際化戰略。納芯微是一家主營模擬及混合信號芯片設計研發的企業,采用Fabless(無晶圓廠)模式運營。
必一運動官網
模擬芯片就像是一個“信號翻譯器”,它的主要工作是處理聲音、溫度、光線強度等連續變化的物理信號,比如放大聲音、將溫度信號轉換為電信號、過濾噪音等。
、亞德諾等國際巨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直到2019年,中國模擬芯片自給率僅為9%,到2023年提升至15%左右。這意味著國內大部分模擬芯片需求依賴進口,國產替代空間巨大。在此背景下,納芯微試圖在中國市場劃出一席之地。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2024年以模擬芯片收入計的中國模擬芯片廠商前十名中,納芯微是唯一重點布局傳感器產品、信號鏈芯片、電源管理芯片三大產品的公司。從收入規模來看,納芯微在中國模擬芯片市場位列中國廠商第五名,在汽車模擬芯片、數字隔離類芯片、磁傳感器市場均位列中國廠商第一名。
成立十余年來,納芯微曾獲得多家知名投資機構押注,比如深創投、小米長江、紅土善利、中芯聚源、元禾璞華、國科投資、元禾重元、
等。其中,紅土善利是由深圳市引導基金與華為等共同成立的私募基金。2022年,納芯微已在A股上市,最新市值達266.5億元(截至5月6日收盤)。某種程度上,A股上市的時間節點成為一個分水嶺,上市后的三年,納芯微走得有些艱難。
1984年出生的王升楊,來自黑龍江雞西市雞冠區。2009年6月,他從北京大學電子通信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后,加入了全球領先的芯片公司亞德諾半導體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擔任設計工程師。
2013年5月,王升楊和大學同學王一峰以及前同事盛云一起在蘇州工業園區創立納芯微,主攻傳感器信號調理芯片。
王升楊曾向媒體表示,當時國產半導體創業主要有兩條路可選,要么選擇去廝殺紅海市場,要么選擇一個細分的夾縫市場。彼時,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上游出現了一批做MEMS傳感器公司,但后端信號鏈的處理問題卻遲遲無人解決。
最終,納芯微選擇了夾縫市場中的傳感器信號調理芯片,該市場因體量小而被跨國巨頭們相對忽視,競爭程度較小,且技術壁壘相對較低,本土企業憑借低成本、貼近服務優勢以及本土渠道資源,能夠有生存空間。
必一運動官網
2014年,納芯微推出了首款三軸加速度計信號調理ASIC,聚焦消費電子市場,并在該年實現收支平衡。
在消費電子市場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后,納芯微便開始考慮拓展新的產品線年,王升楊和團隊決定探索隔離產品等高性能模擬產品領域,以此進軍規模更廣闊的工業和汽車賽道。
數字隔離芯片主要用來在電子產品中保護電路,防止電流互相干擾,同時讓信號安全傳輸。很長時間以來,數字隔離芯片市場都被歐美企業主導,如安華高(Broadcom)、ADI、Silicon Labs、德州儀器(TI)等。
國內數字隔離芯片廠商較少,且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場,技術路線則以光耦隔離為主,出現了光寶科技、億光電子等臺系廠商,以及奧倫德、
等大陸廠商,但在數字隔離領域,國內廠商相對稀缺。隨著半導體國產替代的推進,國內企業在數字隔離芯片領域的布局也逐漸加速。納芯微是國內較早實現數字隔離芯片規模量產的企業,其產品在性能和可靠性上逐漸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就在納芯微主動尋求擴張的同時,市場又給納芯微送來東風。
2018-2021年間,全球芯片供應鏈開始劇烈震蕩。一面是美國開始對華實施芯片管制;一面是受疫情影響,全球范圍內開始出現“缺芯潮”。
在此節點上,納芯微則抓住國產替代的窗口,迅速在汽車領域擴大版圖。2021年,納芯微便實現全品類車規隔離產品量產,發布并量產首款霍爾電流傳感器,還獲得TüV萊茵ISO 26262功能安全管理體系ASIL-D認證。
2022年,納芯微趁熱打鐵,成功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當年實現了超過16億元的營收,凈利潤超過2.5億元。
與此同時,納芯微也開始在資本運作上活躍起來。2022年2月14日,在登陸科創板的前夜,納芯微成立了全資子公司納星創投,主要負責對外投資和資本運作。據統計,納芯微及旗下納星創投,已通過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做LP合作基金,對外投資超100起。
從2023年起,納芯微開始虧損了。招股書顯示,在過去的2022年、2023年、2024年,納芯微的營業收入分別人民幣16.70億、13.11億和19.60億元,相應的凈利潤分別為人民幣2.50億、-3.05億和-4.03億元。
2023年5月,美國模擬芯片大廠德州儀器(TI)全面下調了面向中國市場的芯片價格,打響價格戰。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后,2020年下半年由于汽車等市場對于半導體芯片需求超出預期,汽車芯片市場率先出現了缺芯問題,隨后整個半導體芯片市場都出現了上游產能緊缺、供不應求的局面。
當時,德州儀器等頭部大廠的很多芯片更是價格飛漲,一貨難求。在此背景之下,德州儀器也啟動了擴產及新建晶圓廠計劃以擴大產能應對,但是從動工到量產往往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在此期間很多拿不到貨的終端廠商也開始轉向了可以替代的國產芯片,這也推動了相關國產芯片廠商的訂單大漲,蠶食了不少原本屬于德州儀器的市場份額。
其中,電源管理芯片(PMIC)和信號鏈芯片是受“價格戰”影響最大的“重災區”。這無異于直接轟炸了納芯微的根據地。
就在納芯微承受極大定價壓力的同時,內部也在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拓展產品線和應用領域。這無疑進一步加大了納芯微短期內的盈利難度。
但盡管如此,從納芯微近兩年的實際行動來看,公司正在全力掙脫此前和國際巨頭業務高度同質化的窘境,并積極擴展技術路線和業務版圖,在國際巨頭的射程之外,找到第二條增長曲線年,納芯微發布車用小電機驅動SoC和磁開關,汽車芯片出貨量超1.64億顆,汽車業務占比超過30%,還開拓海外市場,在德國、日本、韓國、美國設立分支機構;2024年,又發布車規級溫濕度傳感器、CAN SIC、固態繼電器、低邊、高邊、LED驅動等,成為AEC汽車電子委員會成員。
2025年初,納芯微還完成對上海麥歌恩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歌恩”)的全資收購,業務版圖拓展至磁傳感器領域。
但納芯微的野心已經不至于國內汽車領域,國際化布局和當下火爆的人形機器人,就是納芯微試圖抓住的求生稻草。
2024年,納芯微在德國、日本、韓國等地建立了子公司,組建了當地的銷售和技術支持團隊,以便更好地服務當地客戶。同時,納芯微也積極尋找海外合作伙伴,與全球知名的汽車零部件一級供應商(Tier1)合作,例如,與大陸集團共同開發基于大陸下一代全球平臺的芯片產品。據納芯微2024年年報數據,報告期內,公司境外(來自香港、日本等)營收占比約 15.58%。
為配合海外業務戰略拓展,納芯微還在積極構建全球化人才體系,報告期內在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開展定向招聘,成功引入具備跨文化背景的專業人才,顯著增強了全球市場競爭力與國際化 運營能力。
如果說國際化是短期做大營收,刺激增長的手段,那么人形機器人就是納芯微創始團隊給公司選擇的未來。
2025年3月,王升楊在公開采訪中明確提到,公司正將汽車電子領域的技術積累向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新興領域遷移,并強調這些領域的電氣架構與汽車高度相似,具備技術復用潛力。
具體來看,在人形機器人的感知鏈方面,納芯微在機械臂、腿部關節、靈巧手、電池管理、視覺傳感模塊及電子皮膚等多個應用方向重點發力。
同時,納芯微也十分注重生態建設。例如,針對第三代半導體GaN的應用需求,納芯微推出兼容多品牌GaN器件的驅動芯片(如NSD2622N、NSD2123),并聯合國內頭部GaN廠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