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吶是英文縮寫“SONAR”的音譯,全稱為“聲音導航與測距”(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是一種利用聲波在水下的傳播特性,通過發射和接收聲波來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定位、跟蹤和識別,以及用于水下通信和導航等的電子設備。
聲吶行業產業鏈涵蓋了從上游原材料供應、制造,到中游聲吶系統研發、生產與集成等制造環節,再到下游應用的完整環節。上游主要包括電子元件、傳感器、特種材料等供應商,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質量直接影響聲吶系統的性能。中游企業負責聲吶系統的設計、研發與生產,涉及復雜的信號處理、聲學設計和系統集成技術,即聲吶制造。下游應用廣泛,涵蓋軍事領域的反潛、水雷戰,以及民用的海洋資源勘探、漁業捕撈、水下工程檢測等。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和軍事需求的增加,聲吶行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和深化,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推動了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發展,形成了從基礎材料到高端應用的完整產業生態。
必一運動官網
在我國聲吶產業鏈中,上游森霸傳感蘇奧傳感、芯動聯科等企業專注于高精度傳感器的研發與制造,其產品在聲吶系統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能夠精準捕捉和轉換聲學信號。日久光電西部材料等企業則在特種材料領域表現出色,為聲吶設備的高性能運行提供了保障。此外,利揚芯片、電科芯片等企業在芯片制造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為聲吶系統的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核心動力。在中游聲吶制造領域,中科海訊憑借其在高性能信號處理平臺和聲吶系統研發方面的深厚技術積累,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中海達融合多種先進技術,為海洋工程和水聲工程提供綜合解決方案。中國重工中國海防作為大型國防軍工企業,在軍用聲吶系統研發和制造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其產品廣泛應用于國防領域。
我國聲吶發展歷程經歷了從初期探索到自主創新的轉變。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聲吶技術主要通過引進和仿制蘇聯的“塔米爾-11”聲吶起步,逐步建立起初步的技術基礎。80年代至21世紀初,我國聲吶行業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開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成功研制出大功率全數字化多功能中頻主/被動聲吶等產品,應用領域也從國防和海洋科學研究拓展到民用領域。2008年至今,我國聲吶技術進入自主創新階段,低頻被動拖曳陣聲吶等標志性產品的問世,推動了聲吶技術的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發展。未來,我國聲吶行業將朝著多傳感器融合與小型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和應用范圍。
近年來,我國聲吶行業在政策支持下快速發展。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海上監測與信息化建設,為聲吶行業提供政策指引。政府通過設立專項研發計劃、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等措施,降低企業成本,鼓勵創新投入。同時,國家發布多項聲吶技術規范與安全標準,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在重點領域,政府加大對國防軍工、海洋資源勘探等領域的投資,推動聲吶技術的高端化應用。此外,政府還鼓勵國際合作,支持企業與國際先進企業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提升行業國際影響力。這些政策從技術研發、產業規范、市場拓展等多方面為聲吶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動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國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總體保持國防支出合理穩定增長,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根據財政部數據顯示,2014-2024年,我國國防預算穩步攀升,從2014年的0.81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67萬億元,2024年同比增長率為7.74%。軍費增加通常意味著軍隊有更多資源用于開展各類軍事行動和訓練。海軍艦船在執行巡邏、護航、演習等任務以及日常訓練的頻次和時長都會增加。聲吶設備在這些行動中持續運行,工作時間延長、使用強度增大,導致其各部件磨損加劇,更容易出現故障和性能下降,從而預計需要更頻繁地進行維護和“耗材”替換。
根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整理數據可知,2020-2024年全球聲吶市場從153億元增長至211億元。近年來,中國源于海軍裝備建設投入的加大,國內聲吶行業市場規模呈現出增長態勢,2024年達到17億元。總體來看,中國在全球市場中份額占比不高。
從全球聲吶專利區域分布圖可知,在全球聲吶領域的競爭中,中國聲吶專利數量呈現出快速增長且較為領先的態勢,專利數量為9315條。一方面,中國在聲吶技術研發方面投入不斷增加,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積極參與,推動了聲吶技術的創新發展,進而促使專利數量增多。例如,哈爾濱工程大學李海森教授科研團隊牽頭完成的 “系列化淺水多波束測深聲吶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累計申請專利61項,授權39項。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對聲吶技術所在的海洋裝備等領域大力支持,也為專利數量的增長提供了有利環境。不過,雖然中國聲吶專利數量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但在高端產品和核心技術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部分關鍵零部件如低頻合成孔徑聲納等仍依賴進口。
北京聲吶龍頭企業數量最多,主要得益于其豐富的科研資源、強大的政策支持和優越的產業環境。北京作為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匯聚了眾多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為聲吶技術研發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和技術基礎。同時,國家對海洋科技和國防建設的重視,使得北京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獲得重點扶持,進一步推動了聲吶企業的快速發展。此外,北京完善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市場環境,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業聚集,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生態。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北京在聲吶領域具備強大的競爭力,吸引了眾多聲吶龍頭企業在此扎根發展。
必一運動官網
聲吶行業企業中以國有企業為領頭羊,其中中國重工是大型國有重工企業,在船舶制造及海洋工程領域實力雄厚,在聲吶相關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有強大的資源和技術儲備,主導研發 “潛龍” 系列 AUV,搭載 SLAM 技術用于深海科考。中國海防是水下信息化的龍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實現了對水下探測、通信、對抗、導航的全產業鏈覆蓋,是國內唯一涵蓋水聲電子全體系科研生產能力的企業,在軍工領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拖曳聲吶、水下信息系統總體等產品市占率高。此外,中海達、中科海訊和海藍達等上市公司也是聲吶行業中的重點企業。博海深衡等民營企業在聲吶行業中也各自憑借一定的技術、產品或市場渠道,在特定細分領域或區域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中國聲吶行業正迎來快速發展,呈現三大趨勢。技術上,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聲吶加速智能化,實現自主學習與精準探測,并向低頻、大功率、大基陣方向發展,以滿足遠距離與深海探測需求;軍事領域,全球海洋安全形勢緊張,我國海軍現代化建設持續推進,艦船建造列裝帶來大量聲吶初次裝配需求,“耗材”替換需求也逐步增加,電子信息化趨勢下聲吶技術升級迫切,推動市場規模擴張;民用方面,聲吶在海洋資源勘探、水下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漁業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隨著海洋開發與保護重視程度加深,疊加政策支持,民用市場需求將不斷釋放,開辟全新發展空間。
全球聲吶市場預計未來5年復合增速 9%,考慮到全球艦船新增和維修替換需求,預計2025-2030 年聲吶市場復合增速 8.5%,5 年累計新增需求1701億元。我國海軍現代化建設加速,未來新增軍艦將帶來大量聲吶裝配需求;同時,武器裝備電子信息化趨勢下,聲吶技術升級需求迫切。憑借完整工業體系、強大科研能力及政策支持,相比全球市場,我國聲吶市場具備獨特優勢,預計未來增速將顯著超越全球平均水平,預計未來5年復合增速9.5%,預計2023年聲吶市場規模超過25億元。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及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行業的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海洋工程裝備制...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產業咨詢領導者,專業提供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升級轉型、產業園區規劃、可行性報告等領域解決方案,掃一掃關注。
收藏!2024年中國大氣污染防治設備企業大數據全景圖譜(附企業數量、企業競爭、企業投融資等)
收藏!《2025年全球玉米深加工行業技術全景圖譜》(附專利申請情況、專利競爭和專利趨勢等)
預見2023:《2023年中國抗焦慮藥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和發展前景等)
預見2023:《2023年中國AI新藥研發(AIDD)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現狀、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等)
預見2023:《2023年中國抗癲癇藥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和發展前景等)
預見2024:《2024年中國抗帕金森藥物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和發展前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