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吭诓楜垶掣鄣娜蚴姿抑悄苎芯颗c教學實訓兩用船“新紅專”輪。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中國網7月13日訊(記者 鄭亮) 在智能航運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一艘承載著“傳承”與“創新”使命的新型校船悄然駛入公眾視野?!靶录t?!陛啞蚴姿壹悄苎芯颗c教學實訓于一體的智能船舶,由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與大連海事大學聯合打造,凝聚了我國船舶智能化發展的最新成果,也翻開了高等航海教育的新篇章。
??吭诓楜垶掣鄣娜蚴姿抑悄苎芯颗c教學實訓兩用船“新紅?!陛啞V袊W記者 鄭亮攝
“新紅專”輪是國家級大型科技項目,總投資約1.8億元,自2018年立項起,歷經六年建設,于2024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該船船長69.8米,型寬10.9米,排水量達1480噸,設計航速18節,能搭載科研人員5人、學生30人,是一艘融合科研與教學的智能化“雙用船”。值得一提的是,船艏采用半封閉式造型,不僅降低了迎浪沖擊對人員與設備的影響,還提升了整體結構的耐久性;船艉則預留了部署無人艇與無人機等科研平臺的空間,為多樣化海上實驗提供了可靠保障。全流程數字化的“數智船舶設計平臺”則將傳統的設計周期縮短了約30%,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與精度 。
這艘船最為矚目的,是其集態勢感知、航行決策、自動避碰與船岸信息交互于一體的全覆蓋智能系統。該輪取得中國船級社最高等級的i-Ship智能船級符號,具備自主航行、智能避碰、自動靠離泊、航路優化等能力,配備水面水下多傳感器融合系統及基于大數據的智能決策模型,實現全天候航行環境感知與輔助決策。通過岸基遠程操控系統與船端智能設備協同,構建出“船岸一體、人機共融”的智能控制新模式。
“新紅?!陛喩鲜褂玫淖灾餮邪l的“自由度”氣象導航系統。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在海南近海的首次試航中,搭載“太衍”智能船舶系統的“新紅專”輪順利完成了從遠程遙控到智能模式的無縫切換,精準導航于狹水道并實現米級精度的自動靠泊,為自主航行技術的實用化提供了寶貴數據。與此同時,由中遠海運數字科技自主研發的“自由度”智能氣象導航系統,結合海寧電子海圖,為航線優化與實時氣象避險提供了全方位支持,確保了航行全過程的系統安全與數據可控。
2025年6月16日“新紅?!陛啅拇筮B啟航,肩負著“海上絲路文化之旅”的重任,途經江蘇太倉鄭和公園、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福建泉州六勝塔,最終抵達海南自由貿易港,航程近4000海里,航期約30天,實際在航時間約12天。航行過程中,“海遇集”航運文化主題市集在甲板上輪番登場:從模擬駕駛艙的近真實操作,到智能機器人和老水手的繩結教學,這里既有對航海傳統的深情回望,也有對現代科技的活力展示,讓公眾在觸摸船舶技藝的同時,體會“一帶一路”新發展帶來的時代脈動。
7月2日起,“新紅專”輪在???、洋浦、瓊海等地向社會公眾開放,設立數字孿生模擬艙和虛實融合實訓平臺,訪客可親自操作“太衍”系統仿真演練,體驗遠程駕控與岸基監控的無縫銜接,在虛擬與現實交錯的環境中,讓觀眾沉浸式感受中國智航帶來的無限魅力。
必一運動官網
“新紅專”輪不僅是科研平臺,更是校企聯合培養航運人才的實踐陣地。鄭和研究會航海科技創新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將為古代航海技術遺產與現代科技創新搭建深度融合的學術平臺;“馭海智啟”智能船舶實訓中心的揭牌,則為大連海事大學30名學員提供了全電力驅動、AI決策與實操驗證有機結合的海上實訓機會。展望未來,“新紅?!陛唽⒗^續開展跨域多源信息融合與AI算法優化的擴大實驗,持續為全球智能航運基礎研究貢獻中國經驗。
必一運動官網
航拍停靠在博鰲龍灣港的全球首艘智能研究與教學實訓兩用船“新紅?!陛?。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新紅?!陛啿粌H是學校“十四五”期間重大建設項目,也是繼“紅專”“育紅”等歷代校船后的又一座里程碑,象征著中國高等航海教育從傳統向智能的躍升。從鄭和下西洋的千年航海精神,到“新紅?!陛喌闹悄芑ㄔO,這艘船不只是技術的集大成者,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的載體。在科技與人文的交融中,它將繼續引領中國航運業邁向綠色、高效與智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