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由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指導,江蘇省蘇商發展促進會、飛書、英特爾共同主辦的“2025 AI賦能蘇商高質量發展大會”在蘇州成功舉辦。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黨組成員池宇,蘇州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毛偉出席大會并講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學東,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理事會主席、南京大學副校長周志華,南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一新發表重磅演講。
此外,昆山滬光汽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成三榮,抖音集團江蘇公司執行總裁余建軍,飛書首席戰略官史志雋,江蘇省蘇商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俞文勤,以及400多位蘇商領軍企業家、AI技術先鋒、頂級專家齊聚蘇州,一起圍繞“AI重構實業 蘇商智馭未來”主題,剖析AI發展的前沿趨勢,拆解企業的AI場景落地,共同吹響蘇商AI戰略集結號。
當前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將驅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與動力變革。江蘇作為全國制造業第一大省,正以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為主攻方向,全面推動“人工智能+”行動。
江蘇省工信廳副廳長、黨組成員池宇在致辭中指出,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突破4000億元,12個案例入選國家級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案例,位居全國前列。他肯定了蘇商會在推動從“蘇商”到“數商”升級過程中所做的工作,希望蘇商會和飛書聯合發起的“蘇商一齊飛”AI賦能計劃能夠切實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江蘇制造企業中的規模化應用,為江蘇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蘇州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毛偉表示,蘇州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先導區,目前集聚了2100家相關企業,力爭到2027年全市人工智能產業突破3000億,培育垂類大模型超過300個。蘇州將充分發揮工業場景優勢,加速AI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打造全球領先的“智造之城”,歡迎更多蘇商深耕蘇州、共贏未來。
綱舉目張,行勝于言。為了推動工業互聯網與“1650”重點產業鏈緊密協同,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場景及企業發展中的深度應用,蘇商會聯合飛書重磅發布了“2025蘇商AI賦能計劃”及“蘇商一齊飛”IP,圍繞“1650“產業體系,通過“陪跑咨詢-場景賦能-生態共建-惠企政策”等賦能組合拳,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如何有效地將技術落地,賦能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當前眾多企業面臨的核心課題。大會上,分享嘉賓憑借專業的技術性與前瞻的洞察力,深度剖析AI技術與產業的發展前景,同時結合自身企業發展實踐,為蘇商AI實踐提供戰略指引與落地路徑,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
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頭部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學東發表了題為《人形機器人技術及產業化挑戰》的主旨演講,系統梳理了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技術進展、應用場景以及當前產業化的關鍵挑戰。他表示,人形機器人是無可置疑的未來發展方問。只要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利用AI技術,我們一定可以走出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領先位置。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理事會主席、南京大學副校長周志華在演講中強調,抓住AI發展機遇需聚焦三大核心路徑:第一,強化基礎研究與自主算法突破。要正視當前核心技術領域的短板,避免過度依賴外部技術框架,要以原始創新筑牢AI發展根基;第二,構建高質量數據生態體系。數據質量與合規性是制約產業落地的關鍵瓶頸,需建立跨領域協作機制,打通產學研用數據壁壘;第三,推動AI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以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為突破口,通過產教協同培育復合型人才,解決企業“不會用、不敢用”的實踐困境。
南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一新介紹了南鋼十多年來在數字化方面的探索與實踐,他表示,不確定性不是最大的風險,沿用過去的邏輯做今天的事情才是最大的風險,在數字時代,企業亟需在認知邏輯、戰略邏輯、管理邏輯深度調整與變革。他指出,AI技術在中國制造領域剛起步,不要認為現在上車來不及,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場景,搭建科學的技術體系。
人工智能的能量,只有在與產業實際結合、在具體場景中落地才能充分釋放。如何將宏偉藍圖落實到千行百業具體的業務場景中,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大會現場,不僅有獨角獸企業創始人、大廠技術大牛、領軍企業負責人分享AI在企業場景落地中的實戰經驗,還有知名投資機構合伙人從投資人視角拆解AI賦能千行百業,為與會嘉賓描繪企業AI戰略作戰圖。
“當前企業面臨的核心問題已從‘要不要上AI’轉向‘誰能幫我把AI真落地’。”飛書首席戰略官史志雋在《務實的AI:讓AI真能用、真落地》主題演講中表示,作為服務江蘇眾多頭部企業的協同辦公平臺,飛書見證了蘇商在AI應用方面的創新實踐。面對AI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歷史機遇,飛書將與江蘇企業攜手探索AI落地新路徑,通過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助力蘇商數智化轉型。
滬光股份作為汽車線束領域的隱形冠軍始終走在創新前線,前不久剛成功落地了人形機器人項目首套樣線。昆山滬光汽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成三榮以上市公司1號位的視角,分享了AI如何在高端制造領域驅動質量、效率和管理的提升。他強調,企業要有快速的反應機制和創新應用,只有AI在市場廣泛應用,企業才能處于不敗之地,促進基業長青。
延鋒集團作為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其數字化和智能化布局處于行業前列。延鋒集團it助理副總裁丁煒在會上倡導企業要去流程再造和AI賦能。他認為,無技術不業務,企業要用AI工具變革作業模式,通過數據價值挖掘來實現企業的制造敏捷化。
英特爾行業技術負責人陳治文從芯片底層技術視角,闡述了算力創新如何為AI應用提供核心支撐。他指出,當前AI應用需要突破云端依賴,通過PC本地化算力實現實時數據處理與隱私保護。
必一運動官網
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葉楊笙展示了機器人控制系統的突破性進展。他以工廠自動化案例說明,傳統機器人僅執行預設任務,而AGI系統可應對非標場景,結合組織大腦的預測性調度,實現制造全鏈條響應速度提升30%以上,推動柔性制造落地。
毅達資本合伙人周喆從資本視角剖析AI投資邏輯,他認為,當前各界需要關注技術商業化與行業適配性,還要警惕“偽需求”的項目。他強調了非對稱監管風險,建議企業要構建“技術-場景-政策”三重驗證模型,優先投資具備清晰盈利路徑及合規框架的團隊。
萬幫數字能源高級副總裁王迪以星星充電AI驅動的新能源三網融合發展的實踐闡釋“三網融合”的具體情況。他特別指出,AI需解決資源錯配痛點,通過價格機制與電網協同,推動新能源從“單點設施”升級為“系統生態”。
南京天創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爽聚焦工業安全領域,提出AI機器人需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防護”,通過多傳感器融合預判設備故障,在能源、化工場景中替代人工高危操作,同時構建安全知識庫,實時分析操作合規性。他強調安全并非成本而是效益,但需攻克復雜環境適應性難題。這些來自產業鏈各環節的實踐案例,生動展現了AI技術如何在不同場景落地生根,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可復制的經驗路徑。
從生成式人工智能到當前火熱的智能體人工智能,AI技術正深刻重塑企業的運營模式、組織結構與競爭格局,成為引領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企業如何把握AI技術孕育的新機會以及帶來的新挑戰?
在“AI Ready?超級對話” 環節,蘇商會常務副會長俞文勤與來自上市公司、國家級重點小巨人的5位嘉賓共話AI,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深入探討“AI浪潮下,制造業的定力與韌力”,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深度思考。
常州光洋軸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樹華表示,AI會改變商業的范式或本質。以投資人的心態來看,當前的AI技術與2000年左右的互聯網境遇非常相似,在ToC端存在泡沫,但在ToB端又被低估,一旦其中相關技術得到突破,人工智能將迎來可長達15年左右的爆發期。
東南電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健聰認為,傳統制造業應該積極擁抱趨勢,利用AI技術向智造服務業轉型,從低端的價格內卷轉向生產效率、產品價值和場景應用的升級,從而實現企業價值的重塑。
江陰通利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虓作為新材料領域代表,認為AI技術的應用將改變供應和購買的市場關系,及時精確的數據極大地優化了供應兩端的協同性,為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對接帶來爆發力。
討論AI技術是否會代替人類話題時,吉凱恩粉末冶金集團亞太區總裁孫立宇表示,AI 技術應該成為人類的工作伙伴,而不是替代人類,這也需要人類在生產力上發揮更大的創造力,與技術一起進步,共同構建更良好的企業生態。
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AI產品專家李向東從產品的研發角度,解讀了AI操作系統如何重塑用戶體驗。他表示AI技術的變革為眾行業帶來更多的機會,不僅能提高效率,拓展能力邊界,還能幫助挖掘客戶的真實需求。雖然短期看來,現有商業模式可能會受到AI的沖擊而發生變化,但相信人類的創造力是無限的,我們會很好地找到跟AI合作的方式。這場大會展現了江蘇制造企業在AI時代的多元發展路徑:既堅守實業根基,又積極擁抱變革;既保持戰略定力,又展現創新韌性。正如俞文勤在超級對話結尾的總結:“真正的智造強者,永遠能在變革中找到自己的節奏。”未來,蘇商會將持續推動AI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助力蘇商搶占全球競爭智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