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持續攀升。宇樹出圈,帶來的是中國“智”造的新一輪出海。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事實上,如果把目光放到更早些,在制造大省廣東,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出海已經波翻浪涌。
根據《2024年廣東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4年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4萬臺,同比增長31.2%,占全國的40%以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廣東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產業規模、企業數量均居中國首位。
在2023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才在份額上首次突破50%,達到52.45%,從銷量口徑上首次實現反超。多家廣東工業機器人企業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也正是從2023年前后,企業開始布局海外市場,實現國產機器“走出去”。
從佛山沖壓車間走向斯圖加特汽車工廠,從深圳實驗室邁進硅谷科技展廳,廣東機器人軍團正以工業+服務雙引擎驅動新質生產力出海。在新一輪智能制造出海,廣東除了擁有制造優勢、應用場景,還有什么?
在經濟學家、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看來,廣東還要在延續以往開放優勢與制度優勢實現“再出發”。在重塑機器人產業鏈創新鏈的優勢過程中,廣東要解決開放創新的包容制度、共享生態和創新環境問題,極大釋放創新活力,從做集成、應用到掌握核心技術。
下游的制造業工廠對此最清楚。深圳市海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黃婷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公司主要從事產品研發、生產、銷售,過去,涉及智能生產相關的工作,大多由進口的工業機器人承擔。
但是后來,這個局面悄然發生了變化——2023年,海和在惠州投建了新廠房,因而購置了大批工業設備,并按照智能化生產標準設計產線。不同的是,除了貼片等特殊生產環節,流水線上新購的大部分機器都是國產非標工業機器人。
一名工業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解釋,非標工業機器人,指的是根據特定客戶需求或特定生產工藝定制的工業機器人系統,可以靈活定制。
也是在2023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首次突破50%——意味著國產機器人在國內從“追隨者”角色向“引領者”轉變。而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需要指出廣東的地位——據廣東省工業廳數據,2024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超24萬臺(套)、增長31.2%,占全國的44%,連續5年穩居全國第一。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廣東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人產業聚集區,并且正在構建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高地。
張燕生提出,中國國內市場競爭是世界各大板塊中最激烈的,某種程度而言是全球競爭的縮影。“所以,如果企業或者產業在國內市場實力雄厚,那么走到世界的國際競爭力也是數一數二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出海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凱碩科技集團見證了廣東這樣的轉型。起初,這是佛山一家做五金模具的工廠,當時行業整體自動化生產程度很低,涉及五金模具的沖壓生產的安全性和效率都不高,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發現,可以通過自動化優化過去的種種問題,由此,作為子公司,研發沖壓機械手的廣東捷瞬機器人有限公司在2015年成立,主營產品工業機器人、機械手及自動化設備等產品。
“實際上在過去,國內工業機器人領域競爭已經很激烈了,但在技術和品質方面一直存在不足,也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方面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國外的機械手之所以能夠覆蓋全球市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在可靠性和穩定性上做到了質量保障。但這幾年,國內機器人行業在技術提升和品質保障方面已經取得了進步,并且更加注重客戶需求和市場反饋,加大了相關投入。”凱碩集團市場總監李文虎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這幾年國內工業機器人不斷發展,并從2023年做零星出口,隨后,國外市場漸漸成了重要板塊。
該公司企業業務總監范志剛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里工實業擁有近40年的精密制造技術積累、近10年的工業機器人能力沉淀。作為具身智能復合機器人研發及制造的全球領先企業,為離散型制造、航天航空、實驗室自動化、教育科研等多個行業的用戶交付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方案。企業自研的協作機器人和復合機器人,如今已經出口到了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3年我們零星出口了一些模具和機械手到海外,到了2024年,整條生產線都出口到了越南、印度、俄羅斯等地。”據李文虎介紹,從去年開始,海外市場業務逐漸拓寬,到今年應該會有更大增量。
事實上,廣東工業機器人的出口,是伴隨著制造業出海的“涼熱”一同呼吸的。這幾年,TCL、比亞迪、億緯鋰能等制造業龍頭企業在東南亞等地投資興建海外工廠,下游的制造業工廠“走出去”建廠,帶動了國產工業機器人需求。
李文虎提到,平時企業接觸了許多下游工廠,提前摸清他們的國際業務布局,跟著需求方一起將觸角延伸至海外。他關注到,這幾年,汽車產業鏈是最為典型的全產業鏈共同出海行業。此外,家電制造業出海布局熱度高漲,去年,來自汽車制造和家電制造的訂單約占海外需求的四成。
國產品牌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拓斯達,也在2023年加大力度發展新興市場——墨西哥的業務,目前在越南、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等多地均有業務布局。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實現45.2%的增長。不過,出海征途漫漫,ABB、發那科、安川以及庫卡“四大家族”工業機器人無人不知,牢牢占據全球市場份額大頭,來自廣東的工業機器人,如何突圍?
正如DeepSeek以極低訓練成本顛覆想象,國產工業機器人擁有全產業鏈的配套和成本優勢,豐富的品類,靈活的交付以及快速響應的售后等優勢明顯。在范志剛看來,如今全球復合機器人的滲透率并不高,行業還在高速發展的藍海階段。而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出去”,了解制造業痛點并且智造能力突出的國產品牌,在機器人安全、性能、可靠等方面會做得越來越好。“國內的企業若在海外投產,會帶動大量國內配套的機器人企業一同出海。”
換言之,如今機器人企業不光是賣產品,更著眼于“賣方案”。李文虎透露,除了中國的制造業企業,國外如東南亞本地很多工廠,基于本國的制造業發展狀況,亦會尋找中國的高技術企業協助做智能化升級改造,除了硬件,更著眼于軟件配合與整體解決方案。
如何從國外競爭品牌中“占得一席之地并逐步擴大”,是廣東工業機器人企業出海共同面臨的問題,范志剛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目前企業機器人主要出口到東南亞與歐美國家,成功“闖”進德國這樣工業機器人水平全球領先和印度這樣眾所周知難以“攻克”的國家。“整個市場需求是多樣的,我們國產工業機器人具有自己的優勢與目標群體,包括前面提到的服務和成本優勢,以及定制化和差異化技術。”
Bsports必一體育
范志剛提到了廣東的制造優勢,在里工實業坐落的廣州,不僅占據了全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還是華南地區重要的生產制造業基地和供應鏈中心。“我們憑借海量數據和豐富場景,建立了快速試錯、持續迭代的研發機制,以領先的成本效率不斷提升產品。目前出口規模連年增長,海外市場份額持續擴大。”
2015年前后,美的開始了漫長的收購庫卡機器人的歷險,后者是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有著深厚的技術優勢。
這場“聯姻”,加強了中國與海外團隊的研發合作和技術整合,使美的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全面自主可控。在2025年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介紹,如今,美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板塊業務零售營收已突破300億元,擁有庫卡、瑞仕格、高創、極亞精機等品牌,實現了從核心部件到整體方案、從硬件設備到智能系統的全覆蓋。
張燕生將其評價為跨國并購的成功案例。在他看來,面臨新的國際貿易形式,中國的企業出海應該走出一條新路,核心問題在于,中國與國際的合作方案是什么,如何通過協調機制,學習日本“走出去”的經驗實現共贏,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工業場景是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之一,但實際上,如今機器人已經從工業走進千家萬戶,包括高盛研究部在內的多家研報機構指出,人形機器人行業可能在2025年從研發階段步入量產階段。
如果說工業機器人的出海為廣東“打樣”,那么如今廣東,是要瞄向未來產業出海。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后,廣東在今年的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發布《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著力實施科技創新強基、產業集群培優、數智技術賦能、區域協調協同、產業開放合作、優質企業引育、質量品牌提升、資源要素保障八大行動、26項工作舉措。
廣東如何把握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出海的全新機會,鞏固優勢實現“再出發”?雄厚的制造優勢無需質疑,但張燕生補充,作為開放大省,廣東應該用好制度優勢。
“廣東擁有龐大市場、雄厚制造基礎、廣大民營企業,對廣東來說,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機遇,構建一流創新制度、創新生態和創新環境,真正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十分關鍵的。”張燕生說。
此外,在張燕生看來,中國國內市場競爭是世界各大板塊中最激烈的,某種程度而言是全球競爭的縮影。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著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之稱,CBO譚旻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正在做全球化部署。2022年,優必選科技的首批Walker X機器人已出口到沙特NEOM新未來城,將作為第一代大型人形機器人“市民”,為NEOM居民提供來自中國的智能服務。
“但是,人形機器人還處在發展早期,我們更加聚焦國內——這個全球最龐大的市場。在這里面,廣東不僅擁有8萬億規模的產業集群和1.5億常住人口構成的龐大市場基礎,更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強勁輻射能力形成了獨特制度優勢。廣州作為世界級工業制造中心與深圳這一科技創新之都形成互補協同,通過有效整合先進制造能力和前沿技術創新資源,構建了全球范圍內不可替代的創新型生產力體系,持續為全球經濟發展貢獻著獨特的智慧型生產力價值。”譚旻說。
正如里工實業在廣州打造的先進制造園所展現的:生產基地通過導入里工自研的機器人系統和其他智能裝備,通過工業元宇宙、SCADA管控與APS智能排程等,實現了“機器人造機器人”的先進制造模式,中國方案正在重新定義全球智造標準。當工業機器人持續夯實高端制造根基,人形機器人打開消費級市場想象,廣東的雙軌戰略或將為全球機器人產業演進提供第三種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