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樹“被架”上市智元“借殼”探路機器人扎堆IPO為哪般?
6月更是遞表高峰期,僅6月最后一周就有斯坦德、鎂伽科技、埃斯頓、石頭科技、翼菲科技5家企業密集遞表港交所。
加上3月遞表的云跡科技、5月遞表的仙工智能、樂動機器人以及6月遞表的兆威機電,港交所受理的機器人企業已形成密集隊列。
6月23日,三花智控在港交所順利掛牌并上市交易,成功發行4.14億股H股,募得91.77億港元(約84億元人民幣),完成了 “A+H”股的雙平臺布局。
7月9日,極智嘉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16.9港元/股,收盤報17.70港元/股,漲幅5.36%。當日成交額13.24億港元,總市值達233.75億港元(213.93億人民幣)。
與港交所的火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股市場節奏相對平緩:節卡機器人仍在科創板問詢階段耐心等待,遨博雖被曝啟動上市計劃、由華泰聯合證券輔導,但尚未遞表。
7月4日,宇樹科技被曝正籌備科創板IPO,后續或擇機登陸港股,但公司尚未官方確認。此前,宇樹已完成公司股改及C輪融資交割,投后估值達120億元。
而更早之前的5月,智元機器人招聘證券事務、法務等IPO相關崗位的動作,被傳是在謀劃上市事宜。
7月8日晚間,一則智元機器人擬收購上緯新材63.62%股份的消息在行業內炸開了鍋,此舉被外界猜測為“借殼上市”A股的“創新操作”。
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從港股扎堆到A股排隊,“熱熱鬧鬧”IPO的背后既預示著機器人產業正加速邁入資本驅動的新階段,更引出一個核心追問:這波上市潮,究竟是技術成熟與模式驗證引領的風向標,還是資本焦慮倒逼的“搶灘登陸”?
從兆威機電、埃斯頓、石頭科技等A股公司推進A+H股布局,到斯坦德、鎂伽科技等新興勢力沖刺港股IPO,上市路徑的分化,源于資本市場的差異化邏輯。
機器人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研發投入(頭部企業研發費率普遍達20%-50%)、商業化周期長的特點,目前多數機器人企業尚未盈利,在12家正在進行IPO的機器人產業鏈企業中,僅石頭科技、兆威機電在2024年實現盈利,其余10家均處于虧損狀態。
這種 “未盈利但需高頻融資” 的行業特性,與港股的制度優勢形成了精準匹配。港股對技術稀缺性、全球化布局更為寬容,尤其18C章為未盈利企業提供了快速上市通道。
同時,其國際資本樞紐地位也可助力企業全球化。以極智嘉為例,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超70%,海外市場的毛利率和客戶復購率均處于高位,商業模式可持續性已獲驗證,與港股特性高度契合。
而A股更側重企業盈利穩定性與行業龍頭地位,適合已規模化盈利的企業。如選擇“A+H”股的石頭科技、埃斯頓,主要因現階段A股再融資難度較大,希望借港股補充融資、依托其國際資本樞紐地位加速全球化布局。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指出,機器人企業扎堆上市,反映出這一概念當下的火爆。但多數企業尚處于概念階段,距離商業化落地還有很長距離,更談不上收益增長。一旦概念熱度消退,這些企業可能難以完成IPO。畢竟,早期新興概念企業的估值核心在于高成長潛力,短期盈利并非關鍵,但資本市場的耐心終究有限。
總體來看,機器人企業的上市路徑選擇,既是資本市場差異化邏輯的體現,也是行業特性與企業發展階段共同作用的結果。港股成為主流選擇,本質是為“未盈利但需大錢”的行業現狀提供了關鍵融資通道。
聚焦當前沖刺IPO的12家機器人企業,有3家A股公司(埃斯頓、石頭科技、兆威機電)選擇推進A+H股布局,8家搶灘港股,僅節卡機器人沖刺A股。
其中,推進A+H股的三家企業均以國際化為核心增長引擎,靠高強度研發構筑技術壁壘,綜合對比下石頭科技領跑,埃斯頓次之,兆威機電緊隨其后。
從市場份額與行業地位看,石頭科技居首。2024年其全球市場份額16.4%,國內21.6%(僅次于科沃斯),市值約388億元,全球影響力突出;
埃斯頓專注高負載多關節工業機器人,2025年Q1國內市場份額10.3%,國產龍頭地位穩固,市值約171億元;
兆威機電是一體化微型傳動與驅動系統龍頭,國內市場份額3.9%、全球第四,但整體市場空間小于前兩者,市值252億元。
技術壁壘與研發投入上,埃斯頓領跑。2024年其研發費率12.55%(最高),投入5.03億元,擁有949項專利,構建了“核心部件+機器人整機+解決方案”的全鏈條自主化壁壘,且布局人形機器人,技術深度與前瞻性突出;
石頭科技雖專利儲備最豐厚(2798項,含262項發明專利),研發投入9.71億(金額最高),費率8.13%,但僅算法壁壘顯著,且專利主要聚焦消費級機器人,應用場景單一,壁壘不及埃斯頓穩固;
兆威機電研發費率10.18%,投入1.55億元(金額最低),專利超700項(發明專利200+),技術體系完整但規模與前沿布局稍遜。
財務表現方面,兆威機電最優。2022-2024年其營收從11.52億增至15.25億(累計增32.4%),凈利潤從1.50億增至2.25億(累計增50%),連續三年雙增長,財務健康度高;
石頭科技營收規模領先(66.11億到119.18億,累計增80.3%),但2024年凈利潤降至19.77億(降3.6%),增收不增利;
埃斯頓營收僅微增3.3%(38.81億到40.09億),且2024年虧損8.18億,疊加高負債和現金流惡化,面臨較大上市障礙。
其余九家沖刺IPO的新勢力,可按細分領域分為倉儲物流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四大類。
倉儲物流機器人領域有極智嘉與斯坦德兩家企業,極智嘉憑借全球化規模與高復購率穩居龍頭,斯坦德雖在3C/汽車等工業垂直場景有技術優勢,但各維度均遜于前者。
市場份額與行業地位上,極智嘉領先明顯:2024年全球倉儲履約AMR(自主移動機器人)細分賽道市占率9.0%(全球第一),曾連續五年蟬聯該領域解決方案榜首,最新市值接近252億港元;
斯坦德作為小米供應商,2024年在3C電子、汽車制造領域AMR出貨量全球第二,半導體行業排第五,但整體覆蓋范圍、份額規模及行業地位均不及極智嘉,IPO前估值21億元,差距顯著。
技術層面,極智嘉以全棧自研技術(含激光視覺融合SLAM等)構建壁壘,累計專利超1800項,2024年研發投入3.8億元(占營收15.8%);
斯坦德雖有自研SROS系統等技術(專利181項),研發費率14.6%,但因收入規模小(僅3661.1萬元),實際投入強度中等,技術積累與力度均不及極智嘉。
財務表現上,極智嘉營收體量(24.09億)遠超斯坦德(2.51億),虧損從15.67億收窄至8.32億;斯坦德毛利率提升空間更大(從12.9%至38.8%,極智嘉從17.7%至34.8%),但虧損收窄力度(1.28億至4514.4萬)不及極智嘉,整體財務表現滯后。
市場份額與行業地位上,節卡顯著領先:作為協作機器人“三杰”之一,2023年以4681臺銷量實現全球市占率8.2%,國內達23%,穩居第一梯隊;
翼菲科技聚焦輕工業機器人(主打高性價比),2024年國內輕工行業排名第五,市占率僅1.2%,行業集中度分散,雖Pre-IPO估值(36.04億元)略超節卡,但核心份額與梯隊位置明顯落后,處于追趕階段。
技術壁壘與研發投入方面,節卡更具優勢:累計專利340項,掌握驅控一體化等9大核心技術,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4044萬元(費率21.53%),且布局人形機器人儲備潛力,技術深度與投入強度突出;
翼菲科技形成了“腦、眼、手、足”全棧技術體系(271項專利,含36項發明專利),2024年研發投入3866萬元(費率14.4%),但專利數量、研發費率及核心技術聚焦度均不及節卡,競爭力稍遜。
財務表現上,節卡營收規模與盈利潛力更優:2023年營收2.81億元(高于斯坦德的1.62億元),2024年上半年達1.67億元(全年大概率超3億元,遠超斯坦德的2.51億元);虧損改善幅度也更顯著,2022-2024年上半年凈虧損從723.31萬元收窄至325.41萬元,優于斯坦德三年合計2.73億元的虧損。
服務機器人領域沖刺IPO的有臥安機器人(AI具身家庭機器人)與云跡科技(酒店服務機器人),其中臥安機器人綜合表現更優。
市場份額與行業地位上,臥安領先:2024年以11.9%的市占率居全球AI具身家庭機器人系統第一,產品覆蓋9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本市場連續三年銷量第一,國內零售額份額媲美小米,全球影響力與覆蓋度突出;
云跡科技雖2023年以9%的全球份額、12.2%的國內份額領跑酒店場景,但83%收入依賴該場景,且領域集中度低(前五大合計占27.6%),競爭復雜,綜合地位與覆蓋不及臥安。
技術層面,兩者各有側重,臥安更具優勢:以三大技術底座構建護城河,269項全球專利(含43項發明專利)覆蓋全鏈條,2024年研發費用1.12億元,投入占比常年穩定在20%,積累均衡且持續性強;云跡科技專利達979項(側重硬件),導航算法有壁壘,但2024年研發投入占比從40%以上驟降至23.4%(費用5740萬元),穩定性不足,全鏈條技術覆蓋度不及臥安。
財務表現上,臥安同樣領先:2022-2024年營收從2.75億增至6.10億,持續增長;凈虧損從8698.3萬降至307.4萬,大幅收窄至接近盈虧平衡。云跡科技同期營收波動(1.61億→1.45億→2.45億),增長穩定性不足;凈虧損雖從3.65億減至1.85億,但仍遠高于臥安,盈利改善力度差距明顯。
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領域,包括仙工智能(機器人“大腦”)與樂動機器人(視覺感知技術+割草機器人),前者在多維度更占優勢。
市場份額與行業地位上,仙工智能領先:連續兩年居機器人控制器全球銷量第一,2024年市占率23.6%(大幅領先第二名的12.9%),業務覆蓋30多國,IPO前估值32.7億元,細分龍頭地位穩固;
樂動機器人雖以1.6%的市占率居全球智能機器人視覺感知技術首位(前五大合計6.2%),IPO前估值約36.45億元,但市場集中度低、份額優勢弱,行業統治力不及仙工。
技術層面,兩者各有側重:仙工智能聚焦控制器及云端系統,累計178項專利(53項發明),2024年研發投入7130萬元(占比21.0%),投入穩定且聚焦;
樂動機器人憑全鏈條AI感知技術構建壁壘,專利達252項,2024年研發費用9485.7萬元(規模更大),但投入占比從41.4%降至20.3%,力度下滑。
財務表現上,仙工智能更優:2024年營收3.39億元,毛利率維持45%以上高位,凈虧損從4770萬元收窄至4230萬元,盈利改善明確;
樂動機器人雖營收規模更大(4.67億元)、增速更高(CAGR41.4%),但凈虧損降幅有限(7313.2萬→5648.3萬),毛利率持續下滑至19.5%,盈利韌性不足,IPO基本面要求不及仙工智能。
除了上企業外,鎂伽科技專注于智慧實驗室與智能制造場景的自主智能體,2024年在全球智慧實驗室自主智能體市場排名第6(市占率4.4%),國內該場景收入居首,遞表前完成D輪融資,估值超105億元。
技術上,2022-2024年累計研發投入超10億元,2024年底有超450項授權專利,另有超550項專利及60余項PCT申請在途。財務表現同樣亮眼,收入從4.55億元增至9.3億元(CAGR43%),毛利率從24%升至29%,實現增長與盈利質量雙提升。
第一梯隊為石頭科技、極智嘉、鎂伽科技,它們憑借細分領域全球或國內絕對龍頭地位,以領先的市場份額、技術優勢及盈利質量領跑IPO熱潮;
第二梯隊包括埃斯頓、臥安機器人、節卡機器人、仙工智能、兆威機電,雖在垂直賽道有優勢、技術與研發扎實,但存在明顯短板(如埃斯頓財務波動、兆威機電市場空間有限),競爭力集中于細分領域;
第三梯隊為斯坦德、翼菲科技、云跡科技、樂動機器人等,雖在細分場景有一定競爭力(如斯坦德3C領域AMR、云跡科技酒店場景),但市場份額低、規模小,或依賴單一市場、盈利改善慢,技術與資本認可度弱于前兩梯隊。
梯隊分化背后,集中體現了行業在技術轉化效率、盈利模式可持續性、規模化能力等方面的“困局”——這些正是決定企業IPO成敗的關鍵。
機器人企業密集IPO,本質上是一場圍繞產業窗口期的生死競速——在資本與技術的雙重博弈中,行業正加速走向洗牌,而企業則在技術突圍與盈利平衡間艱難抉擇。
資本側,當下機器人領域投資邏輯正經歷深刻轉變。最直觀的體現是融資節奏顯著加快,增長勢頭也更為強勁,熱錢向行業頭部集中,本體之外產業鏈亦獲得重視——IT桔子數據顯示,2025年前5個月機器人領域融資額達232億元,已超2024年全年(209億元),自變量機器人、松延動力、它石智航等企業在半年內就完成了多輪融資。
同時,2025年以來,資本向頭部聚集明顯。宇樹科技6月完成7億元C輪融資;銀河通用同期斬獲11億元融資,成立僅兩年累計融資已突破24億元;智元機器人則在2025年3月、5月連續獲得騰訊等老股東加注;云深處、星動紀元也于近日完成了近5億元新一輪融資。
這一現象背后的邏輯在于,當行業從 “概念憧憬” 轉向 “價值驗證”,資本更傾向于將資源集中到已展現商業化潛力的頭部企業:一方面,這些企業經過多輪打磨,技術壁壘和產品成熟度相對更高;
另一方面,頭部效應下的規模化能力、客戶資源和產業鏈話語權,能為資本帶來更確定的回報預期。這種 “強者恒強” 的融資格局,不僅加速頭部企業的技術迭代與市場擴張,也在無形中拉大了與中小玩家的差距,推動行業進入分化加劇的洗牌期。對于后期入局的企業來說,如果不快速突圍,生存環境將變得極其苛刻。
工業機器人受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制約,中低端市場陷入價格戰泥潭;服務機器人因場景碎片化難以規模化盈利,技術成熟度不足導致應用“雞肋感”;人形機器人則面臨成本高企、量產交付難、C端滲透緩慢、B端驗證困難等Bug,多數產品仍停留在“功能展示”階段。
在技術商業化長路漫漫的現實面前,資本耐心的剛性約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倒逼企業做出抉擇。
宇樹老股東推動的這場“緊急上市”,正是資本周期與生存壓力雙重倒逼下的典型縮影。有投資方直言“現在不上市可能就活不下來”,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道破了行業在資本耐心耗盡前的殘酷現實:
早期投資機構(如紅杉、美團)的資金并非永續,7-10年的基金周期已近尾聲,面臨剛性退出壓力。成立十年、歷經11輪融資的宇樹,若無法及時IPO回籠資金,不僅早期基金清算壓力驟增,更將嚴重削弱其后續融資能力。
即便是后期入場的投資者,也在博弈時間窗口——他們押注高估值,圖的是上市后更快的流動性變現,規避早期股東漫長的鎖定期。
因此,沖刺IPO對宇樹而言,既是維系生存的“救命血氧”,更是一場與時間的豪賭:資本以高估值押注上市溢價,企業則必須在有限窗口期內完成上市,否則將直面估值崩塌與股權稀釋的風險。
幾乎在同一時間軸上,智元機器人以一場精妙的資本操作給出了另一種“突圍樣本”——斥資21億元通過“協議轉讓(精準卡位29.99%股權)+原控股股東表決權放棄+部分要約收購”的“三步走”策略,一舉拿下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緯新材的控制權。盡管智元明確否認此舉構成“借殼上市”(因資產尚未注入且成立未滿三年不符借殼條件),但市場普遍視其為通向A股平臺的“創新探路”。
與宇樹被動搶灘不同,智元此舉更像主動構筑資本跳板:既為騰訊、高瓴、比亞迪等老股東提前鎖定流動性出口,也為未來規避獨立IPO的漫長排隊與不確定性埋下伏筆。
某業內人士痛陳:“所以,從一級市場融來的錢,不是用來搞研發的,而是去買上市公司股權,直接上市。這個事是不是需要集體反思下?” 這一質問,直指當前機器人產業資本狂歡下的深層悖論:當“上市本身”異化為比“技術創新與產品落地”更緊迫的目標時,資本的短期逐利性是否正在透支行業的未來根基?
宇樹的“被架IPO”與智元的“控制權謀局”,揭開了機器人資本狂潮的本質:資本路徑的分化,實為生存策略的殊途同歸。
無論是搶灘港股18C章的傳統IPO,還是迂回A股 “控殼”,核心都是應對基金清算壓力的生存選擇,更是資本在技術長周期與退出短周期矛盾中的妥協。
對于企業來說,高估值是柄雙刃劍,宇樹120億、智元150億的光環下,是技術轉化不及預期的巨大鴻溝。當二級市場承接這些泡沫,估值崩塌的風險正在累積。
機器人企業的突圍顯示出行業已從“為夢想融資”滑向“為生存上市”,一場圍繞技術商業化效率的終極賽跑,就此開始。當資本退潮,那些只顧爭奪上市灘頭的“裸泳者”注定不會是未來的最后贏家,畢竟能夠持續造出真船的企業才能遠航,能把技術做進產品里、靠產品掙到錢,還能把錢再變成技術進步的企業或許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