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WRC)正式閉幕。在WRC期間,5萬平方米面積的展覽館中每天幾乎都是人頭攢動、火爆異常的狀態。在每個展臺前,都能聽到觀眾向工作人員提出的問題,大多是對人形
2025年一直被業界冠以“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元年”之稱,的商業化進展到什么階段了?從2025WRC大會上可以找到可供參考的答案:的商業化將迎來“破曉”,進入“場景驗證+成本臨界點”的階段。
在本次大會期間,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0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公開披露了商業化的進展信息,包括優必選、星動紀元、宇樹科技、智平方、越疆科技、松延動力、銀河通用、樂聚機器人、智元機器人、穹徹智能等。與此同時,本報記者從WRC組委會獲悉,大會在產業促進、應用推廣方面成果顯著,其間售出機器人及相關產品1.9萬臺,銷售額超過2億元。
簡單梳理下已披露場景落地進展的人形機器人企業:銀河通用的“智慧藥倉”在京滬簽約數百家藥店,按計劃到今年年底將落地100家智慧藥倉,解決消費者購藥尤其是夜間緊急購藥的需求;松延動力在7月量產交付105臺人形機器人,而在今年6月時曾披露總訂單規模已突破2500臺,總合同金額超過1億元;智元機器人宣布已與富臨精工達成數千萬元標的的項目合作,近百臺遠征A2-W將落地工廠;樂聚機器人已在教育陪伴、一汽總裝線空箱搬運、賽力斯物流運輸應用;中標覓億(上海)汽車的機器人設備采購項目,項目規模約9051萬元;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還中標了中國移動總金額為1.24億元的人形機器人代工服務采購項目……
本報記者梳理對比后注意到,工業柔性制造、、商業服務成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主戰場,這從本次WRC展示的各類技能中也可見一斑。最新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十大潛力應用場景》中,將工業操作列入第一個潛力場景,在工業生產及物流倉庫中,人形機器人可與自動化生產線控制系統、倉儲管理系統協同,按生產節奏完成上下料,在貨架間穿梭搬運物料,有效提升生產線流暢性與物流運動效率。
必一運動
樂聚機器人董事長冷曉錕表示:“人形機器人真正在服務家庭爆發之前的過渡階段,我判斷是在工業場景中。”穹徹智能聯合創始人盧策吾向本報記者表示,希望能夠看到人形機器人行業界更多“生產力的比賽”,目前該公司已將具身大模型落地到食品加工等場景中,讓機器人實現“勞動最光榮”。
中聯重科旗下中科云谷CEO曾光介紹,該公司已自主研發了300多條智能制造生產線個工業機器人,而且在自有工作中還試驗性地部署了數十個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
星動紀元創始人兼CEO陳建宇向本報記者表示,對人形機器人在真實工業場景中的“干活”效率持樂觀看法,預計機器人效率在今年下半年將達到人工的70%,明年提升至90%。在他看來,B端場景是未來家庭場景爆發的必經之路。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王磊宣布北京亦莊正式啟動具身智能社會實驗計劃,今明兩年逐步釋放萬臺、近50億元的具身機器人應用需求。應用場景覆蓋高端制造、教學、醫療康養、市政管理等重點領域。目前已經在工廠、學校、醫院、公園等場景實現了超千臺機器人的示范應用。
“這個市場上已經有大量的人賺到錢了,不看好機器人、沒有賺到錢的人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并不是賽道的問題?!眹业胤焦步ㄈ诵螜C器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指出。不過,針對近期以來人形機器人企業披露的多筆采購訂單,江磊提醒到,現在還不算真正的規?;涞?,只能說是行業熱而催生出的訂單潮,人形機器人還沒有發揮真正的應用價值,落地場景中還面臨著商業價值的驗證與自我正名。
必一運動
人形機器人要實現規?;涞?、跑通商業化路徑,成本與價格下探成為關鍵性的拐點。本報記者注意到,去年宇樹科技曾憑借售價9.9萬元的人形機器人G1攪動了全球市場,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而到今年的WRC大會舉行時,人形機器人的售價已開始擊穿5萬元大關,包括宇樹科技、松延動力、眾擎機器人等企業爭相在5萬元以下市場布局卡位。
宇樹科技創始人、CEO王興興在WRC演講中拆解了人形機器人的價格梯度變化,最早入局人形機器人時,宇樹科技推出的H1定價為每臺65萬元,到2024年推出的G1降至了9.9萬元,而最近發布的R1輕量版人形機器人直接降至了3.99萬元/臺,這距離其“用更低價格讓機器人真正用起來”邁進了一步。
“目前具身智能AI完全不夠用,這是限制人形機器人規模應用的最大挑戰,簡單來說,當前有點像ChatGPT出來前的1~3年的時間?!蓖跖d興指出,“ChatGPT面市后才達到了比一般模型性能更好的階段。至于機器人AI的臨界點,如果哪一天我們將一臺人形機器人帶到會場,在沒有見過會場的情況下,聽懂人的指令——將一瓶水遞給某個觀眾,機器人能夠流暢地完成這個任務,屆時就到了機器人的ChatGPT時刻?!?
除宇樹科技外,松延動力、眾擎機器人也推出了5萬元以下的人形機器人產品。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趙同陽指出,從機器人的蹣跚學步開始,到成本逐步降低,這幾年發展非常迅速。五年前一臺機器人的造價可能高達300萬—500萬元,現在成本已降到了5萬元,成本是成百倍地下降的。趙同陽在現場從機器人壽命角度算了一本賬,如果機器人像玩具一樣,其壽命在三五個月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如果未來進入千家萬戶,人形機器人應當具有10~15年的壽命,并且能夠做掃地、清潔、幫忙捶背、給老人喂飯等家庭任務,那么它一年的使用成本是1萬元、每個月的使用成本約1000元,而在國內市場,想要找到1000元月薪的勞動力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當機器人的壽命延長、成本降低的時候,這筆經濟賬才是可行的。
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指出,今年上半年甚至僅第一季度,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就已經超過了2024年全年。人形機器人在泛工業和商業服務場景中已有一些應用與驗證。得益于核心零部件技術的迭代加快,再加上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合,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在近兩年內得到大幅下降。從遠期來看,人形機器人在家庭、養老、陪伴等場景下會有更大的需求。正是這些需求的拉動,才讓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
總之,在場景驗證逐步推進、成本價格不斷下探的雙重作用下,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已越來越逼近“破曉”時刻。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在不同場景中探索實踐,工業柔性制造、教育、商業服務等領域已成為其商業化的重要突破口,而家庭、養老、陪伴等領域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人們所預期的人形機器人真正走進日常社會經濟生活,顯然已經按下加速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