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交大實驗室到華強北4張辦公桌,再到服務全球300家頭部企業的行業第一,這位90后安徽小伙用8年時間沖刺港股“移動操作機器人第一股”。
近日,來自安徽合肥肥東縣的合肥優艾智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優艾智合”)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
優艾智合的核心業務是工業具身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簡單來說,就是既能“走動”又能“動手”的機器人。
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往往固定在生產線上,而具身智能機器人則能在空間內自主移動,完成巡檢、搬運、上下料、維護等復雜操作。
目前,他們的客戶遍布半導體、能源化工、鋰電、 3C及其他制造、公用事業等眾多行業。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優艾智合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術并實現規模應用的機器人廠商之一。按2024年收入計算,優艾智合在工業移動操作機器人公司中排名全球第一。其中,在中國半導體產業排名第一,在能源及化工產業排名第二。
優艾智合創始人叫張朝輝,出生于1992年,安徽宿州人。他在西安交通大學攻讀機器人學博士期間,所在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項目都與工業落地相關。
這種經歷讓他和伙伴們能夠站在智能工廠設計的角度理解行業問題,形成了從企業需求出發理解問題的習慣。
但張朝輝觀察到,市場上許多外觀類似玩具的機器人噱頭居多,很難真正幫助產業落地。在他看來,兩大核心變量的出現將在機器人商業落地掀起一輪增長巨浪。
“基于自然導航技術,柔性大規模調度可以實現,而協作機械臂的誕生使得人機協作的安全性可以保證,這兩大技術的成熟是當前復合機器人得以落地應用的關鍵。”張朝輝回憶道,“這件事一定能成,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2017那年,25歲的張朝輝正在西安交大讀博士二年級。他說服四位西安交大同門師兄弟,創辦了優艾智合,南下深圳。
創業之初,他們擠在華強北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隔間里,幾個年輕人跪在地上調試一臺笨重的機器人。
那時優艾智合團隊面臨著所有學院派創業者常見的挑戰——有技術卻缺乏市場經驗。張朝輝幽默地將初始創業階段稱為“科學家式創業”:“找到一個場景敲下去,不對再換下一個,實際上并不高明。”
團隊在華強北只租了8個工位,為了了解行業需求,他們深入接觸了包括公交車輪胎查驗、海關危險品查驗以及智慧檔案抓取管理在內的20多個行業,驗證技術可行性以及場景適配性。
“來到華強北一兩個月后,我們就決定留在深圳。這里是夢想開始的地方。”優艾智合聯合創始人兼CTO邊旭回憶道。“依托珠三角高度成熟的供應鏈配套,在華強北,你可以立刻買到任何你想要的產品。這對硬件創業者是致命吸引力。”
轉機很快出現。到華強北沒多久,團隊就為米其林輪胎調試出首款巡檢機器人,意外斬獲200多萬的訂單。他們打造出全球第一款商用車輛巡檢機器人(ARIS-V),主要針對公共交通車輛輪胎檢修無法高頻檢修等行業痛點。
隨著初期交付的完成,優艾智合在市場與投資圈的知名度迅猛提升。然而,2019年,團隊卻陷入了巨大的戰略分歧。
擺在面前的選項多種多樣:有人主張向上游配件發力,生產專業的移動機器人底盤;有人認為應繼續深挖行業場景;還有人認為應當向軟件方向發力。
這場大討論持續近一周,核心團隊真就在辦公室睡了小一周。在體力腦力幾近透支的邊緣,團隊最終達成共識:深耕行業場景,擁抱軟硬一體。
“機器人未來一定會為各行各業創造更高的價值,但和人類一樣,需要專業的培訓、教育。”張朝輝解釋道。在他看來,優艾智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急于做平臺的事,而應專注于解決機器人產品與行業場景之間的鏈接環節。
基于這一戰略決策,團隊從只有70多人時就開始投入軟件研發,打造了一套場內物流管控系統。這套系統后來成了優艾智合的核心競爭力。
優艾智合堅持“深入場景才能迸發創新點,獲得持續生命力”的理念。2018年到2019年,不斷有張朝輝曾在研究所時幫助過的企業找上門來,詢問能否研發產品滿足相關需求。在研究了泛電子制造行業的工業物流之后,新的方向就此確認。
2020年,優艾智合深入半導體領域,推出了多系列高精度激光SLAM導航復合移動操作機器人產品。
半導體行業對機器人的要求極為嚴苛——一盒晶圓價值百萬元,一個機器人一次搬8盒,精度要求極高。
優艾智合研發的機器人實現了移動和對接貨物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內,振動值嚴格控制在0.2g以下,成為國內外晶圓廠青睞的“明星級”搬運工。
為了拿下半導體行業,團隊付出了很多努力。“一般客戶對于工業移動機器人產品的驗證周期是2-3個月,而我們為了拿下半導體行業,硬是用了1年半的時間。”張朝輝說。這番努力最終讓優艾智合穩坐半導體行業工業移動機器人“一哥”的位置。
資料顯示,優艾智合累計融資金額超20億元。該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完成9輪融資。
2020年,盡管受疫情影響,優艾智合卻先后獲得SIG、藍馳等領投的3輪累計超億元人民幣融資。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其C輪融資金額達14億元,創下工業移動機器人領域單筆融資紀錄。融資方包括SIG海納亞洲、藍馳創投、軟銀亞洲、松禾資本等知名機構,以及合肥、吳興等地方政府產業基金。
如今,優艾智合的產品已應用于全球60多個國家。在東京、首爾、新加坡等高端制造腹地,這些來自中國的機器人正在半導體車間里執行著精準的物流任務。
2021年,導演郭帆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眼相中”優艾智合的機器人產品,將它們搬到了《流浪地球2》的大銀幕。從華強北貨梯間起步的機器人,真正走向了代表未來的科幻世界。
優艾智合的核心業務是為全球工業客戶提供“一腦多態”的具身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這聽起來有些復雜,可以把它拆解開來看:
其核心產品是“移動操作機器人”——一種既能像車輛一樣在工廠里自主移動,又擁有像手臂一樣操作能力的智能機器人。它們的大腦是公司自研的高泛化工業具身智能模型“MAIC”,而身體則可以根據不同任務需求,呈現出多種形態。
其客戶覆蓋半導體、能源化工、鋰電池、3C制造和公用事業等眾多行業。截至目前優艾智合累計完成超過600個工業具身智能場景落地項目,服務超300家客戶,其中包括超50家《財富》500強企業。2024年客戶復購率超過70%。
在高精尖的制造車間(如半導體工廠),物料運輸要求極高,既要穩定、精準,又要絕對潔凈。人工操作不僅效率有限,還可能因疲勞、失誤或人體產生的微塵污染,導致價值不菲的產品報廢。
優艾智合的機器人能以毫米級的精度,在保證超高潔凈度的同時,7x24小時不間斷地完成物料的自動運輸和上下料,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良品率。
在發電廠、變電站、化工廠等環境中,很多區域存在高溫、高壓、有毒氣體等危險,人工巡檢不僅辛苦,風險還很高。
優艾智合的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進入這些高風險區域,進行全天候的設備監控和數據采集,及時發現異常并預警,從而保障人員和設施的安全。
他們通過提供定制化的整體解決方案來獲得收入。這筆費用涵蓋了機器人硬件、配套的行業軟件模型、前期的規劃設計、現場的交付部署以及后續的運維服務。
資料顯示,在過去的2022年至2025年前六個月,優艾智合的營業收入分別為人民幣0.78億、1.08億、2.55億和1.27億元,相應的凈虧損分別為人民幣2.35億、2.60億、2.00億和1.40億元。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該業務收入分別達到人民幣4665萬元、6244萬元和1.382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59.9%、58.0%和54.2%。這塊業務,尤其是在半導體行業的應用,最能體現優艾智合的技術“底色”。
想象一下一個生產電腦芯片的工廠,里面布滿了價值連城的精密設備,對環境的潔凈度要求很高。在這里,一個裝滿芯片“原材料”(晶圓)的盒子,需要在不同的工序設備之間被精確、平穩地傳遞。任何微小的震動或污染都可能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
以其為國內某頭部晶圓廠提供的解決方案為例,超過80臺移動操作機器人組成的集群,在工廠內協同工作。它們能實現毫米級的移動和操作精度,在搬運過程中產生的震動值低至0.1g(g為重力加速度),遠低于行業0.3g的要求,極大地降低了晶圓破裂的風險。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這些機器人每天能完成超過1.6萬次物料操作,全天累計行駛超過100公里,真正實現了生產流程的全自動化。這不僅解決了人力短缺和人為失誤的問題,更通過優化物料流轉,縮短了產品生產周期,提升了昂貴設備的使用率。
在市場方面,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優艾智合在多個細分市場中占據了領先地位。
按2024年收入計算,優艾智合在全球工業移動操作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中位列第一,市場份額為6.1%。在全球移動操作機器人市場中,位列第四,市場份額為2.8%。
在中國移動操作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優艾智合是最大的參與者,2024年市場份額達到7.1%。
按2024年收入計,他們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機器人應用中排名第一,在能源及化工產業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