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優艾智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優艾智合”)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若成功上市,優艾智合有望成為“移動操作機器人第一股”。招股書顯示,優艾智合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術并率先實現規模應用的機器人廠商之一,主要提供高泛化智能模型以及具備感知、移動、操作能力的多形態機器人。
回溯來看,2025年機器人產業鏈呈現“扎堆”赴港IPO的熱潮,既有鎂伽科技、凱樂士、斯坦德、臥安機器人、樂動機器人、仙工智能等新興企業赴港遞表,也有雙林股份、兆威機電、埃斯頓、石頭科技等A股上市公司布局“A+H”雙平臺戰略。
安永大中華區上市服務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向上海證券報記者分析稱,港交所為特專科技公司(包括具身智能企業)開辟上市綠色通道,大幅降低尚未盈利企業的上市門檻,契合具身智能領域“高投入、長周期”的特性。具身智能企業仍處于技術驗證和應用推廣的關鍵階段,具備長期增長潛力,預計融資熱度將在一定時間內持續。
在搶灘港股上市的一眾機器人企業中,優艾智合側重于工業移動操作機器人領域。招股書顯示,優艾智合主要為半導體、能源化工、電子、新能源等行業提供“一腦多態”具身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包括高泛化工業具身智能模型以及具備感知、移動、操作能力的多形態機器人。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按2024年收入計,優艾智合是全球第一的工業移動操作機器人企業,同時在中國移動操作機器人企業中位居第一。
業績方面,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優艾智合分別實現收入7789.6萬元、1.08億元、2.55億元及1.27億元;凈利潤分別虧損2.35億元、2.6億元、2億元及1.4億元。
與商業應用還處于探索中的人形機器人相比,工業具身智能行業具備更清晰的盈利路徑。優艾智合副總裁關健此前向上海證券報記者分析稱,具備感知、決策與物理交互能力的工業具身智能,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盈利障礙,核心問題在于商業化時機的把握。優艾智合深耕半導體自動化物流和能源巡檢運維兩大戰略領域,通過聚焦頭部客戶需求、建立了持續復購機制。
總體來看,多家正處于港股IPO進程中的企業,同樣處于虧損狀態。例如,臥安機器人定位為AI具身家庭機器人系統提供商,2022年至2024年凈利潤虧損分別為8698.3萬元、1637.6萬元和307.4萬元;樂動機器人定位為以感知智能為基礎的全棧式智能機器人公司,同期虧損分別為7313.2萬元、6849.1萬元和5648.3萬元。
對比而言,擬推進“A+H”布局的A股公司多處于盈利狀態。原因在于,這批公司已有成熟業務,具身智能為其新切入的探索方向。例如,雙林股份主要從事汽車部件的研發、制造與銷售業務,由于核心產品座椅驅動器與滾柱絲杠在技術同源性以及在生產工藝上的相通性,公司開拓了人形機器人作為第二增長曲線月發布國產首款反向式行星滾柱絲杠。
再看兆威機電,公司為一體化微型傳動與驅動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后推出了自研的靈巧手。其赴港IPO募資的用途之一,便是用于對靈巧手等自有品牌平臺化產品的開發,覆蓋從微米級精度的手術機器人到需要快速負載調節的物流機器人等多樣化應用。
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獲悉,共有三大動因推動本輪機器人產業的赴港IPO熱潮: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其一,“具身智能”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北京、上海等地陸續出臺的支持政策可以看出,具身智能產業的重要性明顯提升。
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人工智能最有潛力的應用場景將是人形機器人,這是一個“星辰大?!卑愕馁惖馈KA計,明年將有大批量的人形機器人進入工廠環境應用。雖然屆時其經濟性價比可能尚未完全超越人力,但無論是本體廠商還是應用方,都有強大動力去大規模部署,目的是在真實場景中采集數據,不斷迭代模型、硬件和算法,加速技術飛躍。
何兆烽介紹,具身智能行業當前面臨的最大瓶頸是商業化落地的規?;涂沙掷m性。盡管技術已在實驗室或小范圍內取得突破,但如何將這些技術高效、低成本地應用于實際場景并實現盈利,仍是關鍵問題。而港交所為特??萍脊鹃_辟了上市綠色通道,大幅降低尚未盈利企業的上市門檻,如允許研發投入占比高、尚未實現盈利的企業上市,正好契合具身智能領域“高投入、長周期”的特性。
其三,已上市機器人企業在二級市場的表現,為產業鏈和背后的創投機構提供了更多信心。越疆科技、優必選等頭部企業目前均處于虧損狀態,但年內股價表現不俗,折射出市場對具身智能行業技術突破和未來商業化前景的樂觀預期。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展望后市,機器人行業的融資熱潮仍將持續。據記者了解,北京、上海均有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在推進赴港IPO事宜,預計將于近期啟動程序。
此外,傅利葉與樂聚機器人等知名人形機器人企業相繼完成股改,亦激發了市場的想象空間。
何兆烽認為,融資熱潮能否持續,取決于企業能否持續輸出技術突破、產品迭代和商業化路徑的清晰性。目前具身智能企業仍處于技術驗證和應用推廣的關鍵階段,具備長期增長潛力,預計行業的融資熱度將在一定時間內持續。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布信息,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