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一: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展望--全球可達數萬億級別,不遜色于3C、新能源汽車
人形機器人在AI時代有望商業化落地。電動車巨頭特斯拉于2021年宣布將推出人形機器人產品“Optimus(擎天柱)”,至此,人形機器人批量生產的商業化時代拉開序幕。國內重量級玩家不斷增多,小鵬、小米等公司入局人形機器人領域。2021年Walker X發布,視覺定位導航和手眼協調操作技術全面升級,使得Walker X可以更生動地與人交互,還學會了下象棋。2022年8月,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正式亮相。2023年10月,小鵬推出了自研的人形態雙足機器人PX5,2024年10月小鵬希望人形機器人在自己工廠里面初步使用。華為等公司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領域。2023年6月19日,東莞極目機器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持股,注冊資本為8.7億元,市場預期華為也將入局人形機器人領域。
Bsports必一體育
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廣泛,是工業機器人與其他自動化設備的有力補充。馬斯克預期人形機器人可以用于車輛周邊、生活居家、工商業和外太空場景。根據我國工信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人形機器人未來拓展的應用場景包括:①特種領域,面向惡劣條件、危險場景作業等需求,人形機器人將應用于警戒守衛場景,以及民爆、救援等特殊環境。②在制造業中,面向結構化生產制造環節,人形機器人將應用在在裝配、轉運、檢測、維護等工序;面向非結構化生產制造環節,人形機器人將與設備、人員、環境實現協作交互能力,支撐柔性化、定制化生產制造。③在民生領域,人形機器人將應用于生命健康、陪伴護理等醫療、家政場景以及農業、物流等場景。
預計2024年國內海上裝機保持同比80%以上增幅,新增海風裝機10-12GW,陸上裝機同比持平,預計為60GW,預計2025年電網消納水平提升,陸風裝機有望實現增長,2024年國內風電增量主要來自海風。海外預計2024年海外陸風新增裝機同比持平,海風裝機2024年預計同比基本持平或小幅提升,2025年海外海風裝機有望迎來上量。
在年底去庫周期下,產業鏈價格進一步回落,預計年底左右硅料價格低點出現。目前產業鏈已逐步進入產能出清階段,后續需求則是重點需要看光儲&光氫平價時點。目前光+儲LCOE已顯著低于煤電,光伏制氫則有望在2026-2027年實現完全平價。
2024年行業整體供大于求,產業鏈價格及盈利將呈“L型”底部,具備成本、技術優勢的企業市占率能夠提升,重點關注行業格局演變。我們判斷雙面poly若能順利導入,TOPCon未來2-3年內將依然會是主流技術路線。
今年國內裝機預計達到35GWh,同比增長100%以上,但電池、集成環節出現miss,主要是產能過剩、格局較差、價格戰激烈導致毛利、凈利損失之故,PCS環節則格局較好,價格、毛利穩定。展望明年,仍看好國內大儲需求,推薦量增利穩的PCS、地面電站逆變器環節。
2024年需求有望保持高增速,價格端仍有下行壓力,基于氫能中長期規劃的25年50000輛保有輛目標,我們給予24/25年國內燃料電池車推廣11300輛/21000輛,同比均實現約100%增速,但目前來看,產銷量能見度仍待城市群新一期推廣目標及招標落地后進一步清晰。從城市群分布來看,河北及廣東目標設定較高,分別在示范城市群期間推廣7710/10000輛燃料電池車,將是24/25年的市場增量主體。從車型結構來看,24年上海城市群對乘用車無推廣計劃,31噸以上重卡車型占比從19%提升至53%,有望成為24年燃料電池裝機的主力車型。
預測五:2024年滲透率在40%基礎上再上一步,核心是“燃油車下一代產品”的特性,關鍵是快充和智能化
新能源汽車銷量和滲透率的主要矛盾在供給,供給核心是競爭力,競爭力關鍵在性價比和新技術。當然需求端消費能力、電價油價水平等也有影響,但影響有限。
2019年以前核心矛盾是補貼政策,其車型不具備競爭力和新引力;2020年起隨著特斯拉Model 3國產化及本土產業鏈供應,成為第一款B級爆款產品,開始具備“燃油車下一代產品”的苗頭;2021年供給端開始向全受眾、全價格的策略發展,同時技術上CTP2.0,刀片電池開始大范圍應用,本土供應鏈降本明顯,滲透率快速提升至20%平臺;2022年起對于邊際受眾要求更好的成本、配套和安全性,比亞迪王朝系列全面發力,新勢力車型周期醞釀爭取中高端領域。2023年起車型多樣性對滲透率的提升開始鈍化,站在40%滲透率展望50%滲透率過程中核心矛盾是體現與燃油車的根本性差別,一方面補足續航的短板,如快充,充電樁等,另一方面電動車競爭力核心是智能化,智能駕駛給新能源汽車使用帶來質的提升,當然所有建立在低成本的基礎上,新方向降低成本是核心邏輯。
預測六:華為產業鏈將顯著受益于智能駕駛滲透和新車型周期,智能駕駛24年多點開花
2024年華為產業鏈將顯著受益于智能駕駛滲透和新車型周期。當前華為智能駕駛技術位于國內第一梯隊水平,品牌號召力和渠道能力強,合作伙伴生態圈基本形成。未來賽力斯問界、奇瑞智界、江淮和北汽“兩界”的車型將陸續推出,四家智選車合作伙伴車型放量。與此同時,華為與長安汽車通過合資公司形式進行深度合作,未來一汽、智選車伙伴等其他車企有望入股,意味著華為的合作伙伴將不斷擴容,相關零部件和整車企業有望迎來機會。主流車企L0-L2級智駕車企落地較多,開始從L2邁向L3,推進落地城市NOA。部分車企的自動輔助導航駕駛功能已逐步從泊車過渡到高速再到城市路況。目前諸多車企的自動輔助導航駕駛系統已基本初具多場景的自動駕駛能力,如“蔚小理”、智己、華為等。部分企業的城市NOA系統如小鵬城市NGP、華為城市NCA,已經開始在部分城市實現投放,2024年將有更多主機廠入局城市場景高階智駕。
預測七:2024年汽車出海仍呈鮮明成長性,自主車企通過建廠、合資等實現長期發展
汽車出海持續高景氣,總量&結構全面向好。從總量維度來看,2020年以來中國汽車出口持續景氣,2020至2023年1-10月銷量同比增長-2.8%/102.5%/54.4%/59.7%。出口銷量實現“三級跳”是外部供應鏈受阻機會下,自主車企制造能力追平、電動化能力領先海外車企的必然結果,呈現長期成長性。2023年雖然外部供應鏈擾動逐步消退,但是中國汽車出口已經進入良性循環,實現高基數下的高增長。2023年10月中國汽車出口銷量達到48.4萬輛,繼續創造歷史新高。
我們認為2024年汽車出海仍呈鮮明成長性,自主車企通過建廠、合資等實現長期發展。汽車出海中長期邏輯持續演繹,支撐總量成長性:燃油車領域,中國車企憑借強大制造能力和性價比優勢實現“人有我優”,進入俄羅斯、東南亞等市場;新能源車領域,海外新能源滲透率仍低,中國車企通過輸出優質電動化能力實現“人無我有”,持續開拓歐洲、大洋洲等高勢能市場。電動化是全球確定性趨勢,而中國車企前瞻性布局,先發優勢明顯。需求側來看,世界各地電動化進程有快慢之分,但新能源滲透率均處于發展早期且穩步向上:2023年10月,美洲/非洲中東/東南亞的新能源滲透率分別為7.76%/5.26%/3.74%,同比+2.43/+3.96/+2.24pcts。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技術和相關產業鏈實現了領先,先發優勢將持續轉化成出海動能。
Bsports必一體育
日前,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為期五年的反補貼稅正式生效。對此,英國方面表示不打算追隨歐盟這一決定。英國汽車行業從業者向總臺記者表示,英國政府此舉是正確的,有助于中英雙方互利共贏。
中非友好穿越時空、跨越山海、薪火相傳。近年來,中非合作越來越密切,“中國制造”在非洲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在農業機械領域,憑借高性價比的優勢和適應當地條件的設計,中國“小鐵牛”走俏非洲大地,成為“搶手貨”。今天就讓我們跟著非洲小姐姐一起去看看吧!
今日油價將在11月6日24時調整,目前預計下調油價160元/噸。車友們相互轉告,2天后油價就要大跌了。今日油價92,95號汽油與0號柴油請看下方油價列表。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11月4日,據外媒MacRumours最新報道,蘋果將提前一周發布iOS 18.2操作系統,具體時間為12月2日的那一周。這次更新將帶來蘋果智能功能的全面升級,讓用戶能夠享受到更加智能化的手機使用體驗。
導語我國有很多在外闖蕩的創業人,其中不乏有很多的成功企業家,他們的出現不僅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也給更多的人帶來了就業機會,讓更多的人有了更好的生活。然而創業之路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候還會遭遇很大的挫折,甚至還會面臨著夭折的風險。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哦。文柯兒編輯柯兒前言“土里挖寶藏,河里撈人命?”2002年,一位母親報警稱,自家的兒子和媳婦不見了,他們出去度蜜月每天都會給家里報平安,卻突然消失聯系不上了。
“流量”,“網紅”,這些詞像是互聯網時代最鋒利的刀刃,能輕易地把一個人推上神壇,也能毫不留情地將他拉入深淵。
上海卓暢是國內知名的制造業自動套料下料軟件研發商,開發的SinoCAM、Hinest等軟件已成功應用于多個知名大中型用鋼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