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正悄然崛起,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低空智聯網,這一新興技術,正逐漸成為低空經濟領域的重要新基建。
2024年6月26日至28日,備受矚目的MWC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申城隆重舉行。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的經濟形態,自然成為與會者熱議的話題。
低空經濟,這一新興概念,指的是在距離地面一定高度的低空空域內,通過無人機、飛行汽車、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等新型航空器進行的飛行活動及其帶動的相關產業鏈。
據此前報道,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已超過5000億元,這一數字的背后,是無數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匯聚與碰撞。
今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該方案明確提出了到2030年的發展目標: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的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新模式基本建立,支撐起“短途運輸+電動垂直起降”客運網絡、“干-支-末”無人機配送網絡,以及滿足工農作業需求的低空生產作業網絡安全高效運行。這一宏偉藍圖預示著通用航空裝備將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為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在這一進程中,通用航空產業創新聯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該聯盟在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成立,致力于推動通用航空產業的創新發展。常務副秘書長田野在大會上表示,聯盟正在組織行業力量,針對發展定位、技術路線和安全發展等重大問題開展深入研究。這些問題不僅關乎低空產業的未來走向,更是對新技術、新模式層出不窮背景下的深刻思考。
6月26日,中國移動在2024 MWC上海的相關論壇上發布了低空智聯網相關創新成果,進一步推動了低空經濟的發展。
在大會現場,一名華為展臺現場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詳細解釋了“通”與“感”的概念。他強調,“通”即通信,“感”是感知,而感知需要第三方的軟件平臺來收集并管理飛行器在空中感知到的環境溫度、濕度值等信息。華為目前正充分發揮5G基站的價值,承擔前面的通信功能,為低空經濟提供穩定、高效的通信服務。
6月27日,2024 MWC上海進入第二天。華為展區依舊人頭攢動。低空經濟與5G-A技術的融合展示,吸引了無數海內外行業人士駐足觀看。人們紛紛驚嘆于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也看到了低空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商機。
在現場,展臺工作人員熱情地向大家介紹著5G-A技術,這是向6G演進中的相關技術,被賦予了通信領域新的“生命”。正是由于5G-A的出現,通信感知關鍵技術得到驗證,從而為低空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展館之外,通信感知關鍵技術已經在實際應用中“生根發芽”。在滬郊的華東無人機基地,華為和上海移動合作完成的中國移動5G-A通信感知一體基站已經展開試點。上海移動技術專家陳文祺興奮地表示,以往的5G只有通信能力,而通信感知一體技術則是5G-A帶來的全新能力,它將為低空經濟的安全、高效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與此同時,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蘇郁在大會的相關論壇上分享了他們對5G-A技術的深入解讀。他指出:“無人機等航空器飛行高度低、速度慢、雷達反射截面積小,我們探索把5G-A基站當雷達用,從而探測非法入侵的無人機,提高監測率。”這一創新應用不僅提升了低空經濟的安全性,也為5G-A技術開辟了新的應用場景。
運營商們與低空經濟的鏈接核心也在5G-A技術上。這一技術解決了低空通信和飛行監控的難題,實現了通信與感知的一體化。
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萬億級的市場規模將逐步形成。
華為在低空飛行器設計領域的技術優勢尤為突出,特別是在智能駕駛技術和5G-A/6G通信技術方面。華為的智能駕駛技術,憑借多傳感器融合策略和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融入,展現出了強大的數據處理與運算能力。這種技術優勢為低空飛行器提供了智能化的操控系統,確保了飛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同時,華為在通信領域的領先地位也為低空飛行器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5G-A/6G通信技術的引入,使得低空飛行器在信息傳輸、遠程控制等方面更加便捷、高效。然而,這種技術優勢的背后,也隱藏著對信息安全和通信穩定性的極高要求。華為如何確保網絡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惡意攻擊,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考驗。
在專利布局方面,華為公開了一項引人注目的飛行機器人發明專利。這項專利揭示了一種新型的飛行機器人設計,其獨特的氣囊和推進器布局能實現多維度的自由移動和轉動。這一創新設計不僅展示了華為在低空飛行器設計和功能研發上的深厚實力,更凸顯了其在低空經濟領域的雄心壯志。然而,專利的公開也意味著技術的曝光,華為如何保護其知識產權,防止技術被抄襲或盜用,將是其面臨的另一大挑戰。
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華為的產品線也在逐步拓展。智慧路燈等產品的推出,不僅為城市照明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更有望成為低空飛行器的通信和感知節點。這一創新性的產品布局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關鍵的基礎設施支持。然而,隨著產品的多樣化,華為如何確保產品質量和服務的穩定性,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將是其持續發展的關鍵。
市場潛力方面,華為在低空經濟領域的發展前景廣闊。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驚人的1.5萬億元。面對這一巨大的市場蛋糕,華為憑借其技術優勢和產品創新有望占據一席之地。然而,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華為如何保持其領先地位并持續創新將是其贏得市場的關鍵。
華為在低空經濟領域的布局和發展雖然令人矚目,但挑戰與機遇并存。技術創新、專利布局、產品線拓展以及市場潛力等方面的優勢,為華為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然而,面對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等多重挑戰,在這場低空經濟的浪潮中,華為能否成功領航,仍有待觀察。
而在此前的6月18日,3GPP權威宣布,備受矚目的5G-A標準首個版本正式凍結,這不僅標志著通信技術的新飛躍,更象征著5G-A商用元年的盛大開啟。相較于傳統的5G技術,5G-A在上下行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等核心網絡能力上實現了顯著提升。更令人矚目的是,它還引入了內生智能、空天地融合等前所未有的新功能,為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打開了嶄新的大門。
必一運動官網
今年3月,“低空經濟”這一前沿概念首次被寫入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這一舉措無疑為這一新興領域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并立刻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低空經濟,作為一個全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承載著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使命,更預示著未來科技發展的新方向。
為了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的戰略機遇,并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電信攜手華為等業界領先的低空產業伙伴,共同成立了中國電信低空經濟產業聯盟。
然而,每一項技術的革新都伴隨著挑戰。高頻通信,憑借其豐富的可用頻譜資源和連續大帶寬特點,賦予了低時延、高速率等顯著性能優勢。但與此同時,它也帶來了更大的覆蓋難題。特別是在低空經濟領域,對精度的嚴苛要求更是加劇了技術實現的難度。如何有效解決這些關鍵技術難題,成為擺在業界面前的一大考驗。
華為與中國電信兩大行業聯合,共同推出了“超級空地融合”這一革命性的技術創新方案。該方案不僅顯著提升了地面高頻通信的覆蓋能力,還全面兼顧了低空經濟的多維能力需求,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5G-A高頻網絡構建的過程中,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高頻的覆蓋及連續體驗。超級空地融合方案巧妙地通過高低頻協作與智能波束管理,成功實現了高頻網絡的連續覆蓋,并大幅提升了用戶移動性的體驗。而在滿足覆蓋需求的同時,該方案還進一步解決了對低空目標的精準識別問題。通過波束域、時頻域資源的高效協同,有效降低了干擾,從而實現了低空高頻連續組網,這一創新性的技術突破無疑為低空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華為公司副總裁、無線網絡產品線總裁曹明在致辭中深情回顧了華為與中國電信在技術創新方面的輝煌歷程。他提到,雙方前期已經共同取得了超級上行、超級頻率聚變、超級時頻折疊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創新成果。而如今,面對低空經濟的新機遇,雙方再次攜手,以卓越的技術實力和前瞻性的市場洞察,共同推出了超級空地融合技術方案,這一方案不僅滿足了低空經濟對性能和精度的嚴苛要求,更是構筑了一張高可靠、高精度的網絡,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隨著6月18日3GPP宣布5G-A標準首個版本的塵埃落定,“低空經濟”這一新概念也如春風吹拂,激起了業界的層層漣漪。在這一波技術與經濟的雙重浪潮中,華為與中國電信的攜手顯得尤為引人注目。
然而,每一次技術的飛躍與經濟的熱潮都伴隨著爭議與挑戰。華為在低空經濟的積極參與,無疑為這一新興領域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但同時也引發了諸多質疑與擔憂。其技術創新是否真正成熟?專利布局是否過于霸道?產業鏈的發展是否真正可持續?市場潛力的挖掘是否過于樂觀?
更為關鍵的是,華為在低空經濟的角色與影響,也引發了對整個行業生態的深思。一方面,華為的技術引領與市場布局無疑推動了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其強大的技術實力與市場影響力也可能導致行業的壟斷與不均衡。這種正反兩面的效應,使得華為在低空經濟的參與成了一個復雜且多面的話題。
可以說,華為如何平衡自身發展與行業生態的關系?將是其在低空經濟領域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