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的中國汽車產業,注定將在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安汽車與比亞迪兩大巨頭在24小時內相繼拋出智能化戰略,猶如在平靜湖面投入兩枚深水炸彈。長安汽車9日剛發布完北斗天樞2.0計劃,比亞迪緊隨其后于10日舉行了智能化戰略發布會,重點推介了“天神之眼”高階智能駕駛系統。這場智能化軍備競賽的突然升級,不僅折射出中國車企對產業變革的深刻認知,更預示著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即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在重慶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北斗天樞2.0戰略的發布揭開了這場智能化較量的序幕。這個耗時三年打磨的升級計劃,構建起1+7+N技術架構:以中央計算平臺為核心,涵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智能云服務、智能安全、智能能源、智能制造七大技術域,計劃到2027年實現L4級自動駕駛量產。值得注意的是,長安將生態開放戰略推向新高度,宣布與華為、地平線家科技企業建立天樞聯盟,形成從芯片算法到場景應用的完整生態鏈。
必一運動官網
比亞迪的應對策略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技術哲學。在深圳總部揭幕的璇璣智腦戰略,依托其垂直整合優勢,構建起電動化+智能化雙輪驅動架構。該體系包含自主研發的天神之眼智駕系統、璇璣車載AI大模型、云輦-Z智能底盤三大支柱。特別在AI領域,比亞迪投入3000人研發團隊打造的車載大模型,已實現每分鐘3萬億次運算能力,較行業平均水平提升40%。這種全棧自研模式,彰顯出比亞迪構建技術護城河的決心。
兩家企業的戰略分野,本質上是智能化發展路徑的路線之爭。長安選擇開放生態+集成創新,通過聚合行業頂尖資源實現快速突破;比亞迪堅持垂直整合+自主可控,謀求構建閉環技術體系。這種差異既源于企業基因,也反映出對產業變革的不同判斷——長安認為智能汽車將走向軟件定義硬件的生態競爭,比亞迪則篤信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具體技術突破層面,兩家企業的布局同樣精彩紛呈。長安北斗天樞2.0帶來的蒼穹智駕系統3.0,采用華為MDC810計算平臺與自研感知算法融合方案,在重慶復雜地形測試中實現98.7%場景通過率。其獨創的時空融合決策算法,通過將高精地圖數據與實時感知信息進行四維建模,使車輛決策響應速度提升至120毫秒,較行業標桿縮短30%。更值得關注的是,長安宣布與寧德時代共建智能能源實驗室,開發出能量密度提升15%的固態電池管理系統,將續航焦慮推向歷史。
比亞迪的技術突破則集中在AI與大模型領域。璇璣車載大模型采用類腦神經網絡架構,參數規模突破2000億,在自然語言交互、場景理解等維度達到ChatGPT-4的85%水平。其天神之眼智駕系統通過多模態傳感器融合,在深圳晚高峰測試中達成連續50公里零接管記錄。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云輦-Z智能底盤系統,通過主動懸架與輪端電機的毫秒級協同,實現了冰雪路面100-0km/h制動距離較傳統車型縮短12米的突破性進展。
這場技術競賽的深層意義,在于重新定義智能汽車的技術標準。當長安將計算平臺算力標準推高至1000TOPS,當比亞迪將AI訓練數據量積累至100億公里,行業技術門檻正被快速抬升。第三方測試數據顯示,兩家企業的智駕系統在復雜場景識別率、極端工況應對能力等關鍵指標上,已超越特斯拉FSD V12版本,標志著中國智能駕駛技術正式進入全球第一梯隊。
智能化戰略的密集發布,正在引發汽車產業價值鏈條的深度重構。長安打造的天樞聯盟已吸納超過200家供應鏈企業,形成從硅基芯片到碳化硅模塊的完整本土化供應體系。這種生態化反效應在成本控制上成效顯著,其智能駕駛套件成本較2023年下降58%,推動高階智裝車型價格下探至15萬元區間。比亞迪則通過璇璣智腦實現軟硬件深度協同,將電子電氣架構迭代周期縮短至12個月,整車OTA升級效率提升3倍。
市場格局的演變更為劇烈。2024年數據顯示,智能化配置車型銷量占比已突破60%,用戶購車決策因素中智能體驗權重升至35%。長安借助智能化攻勢,在15-25萬元主流市場市占率提升至19.2%;比亞迪則依托技術溢價,在30萬元以上高端市場實現從3.8%到11.5%的跨越式增長。這種此消彼長的競爭態勢,倒逼其他車企加速轉型,廣汽、吉利等企業紛紛宣布追加智能研發投入,行業研發費用占比均值已突破7%。
這場智能化浪潮更催生商業模式創新。長安推出的軟件訂閱模式,用戶可通過付費解鎖更高級別智駕功能,單車型ARPU值提升至1.2萬元/年。比亞迪則開創數據銀行概念,車主貢獻駕駛數據可兌換充電里程或保養服務,目前已積累有效數據150億公里。這些創新不僅開辟新盈利渠道,更構建起硬件+軟件+服務的立體商業生態。
在慕尼黑汽車工程師學會最新發布的《全球汽車智能化指數》中,中國車企首次包攬前三。這背后是長安、比亞迪等企業構建的中國方案正在獲得全球認可。長安與Mobileye聯合研發的V2X技術,已通過歐盟認證;比亞迪的智能底盤系統獲得戴姆勒技術授權。更具象征意義的是,特斯拉宣布將在華設立智能駕駛研發中心,尋求與中國車企的技術合作。
這種技術輸出的背后,是中國智能汽車標準的全球化崛起。長安主導制定的《智能網聯汽車場景數據標準》,已被ISO納入國際標準體系;比亞迪推動的《新能源汽車AI安全規范》,成為聯合國WP.29技術法規重要參考。在專利領域更為耀眼,2024年中國車企智能駕駛專利授權量占全球38%,其中長安、比亞迪合計占比達17%。
當觀察家們還在爭論彎道超車是否可能時,中國車企已用智能化實踐給出答案。長安的生態聚合模式與比亞迪的垂直整合路徑,看似南轅北轍,實則殊途同歸——前者通過開放合作加速技術迭代,后者借助自主創新構建核心壁壘,共同推動中國智能汽車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這場智能化競賽才剛剛拉開序幕。長安規劃的數字平行世界藍圖,計劃在2026年實現車輛與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全互聯;比亞迪的移動智能空間構想,欲將汽車進化為第三生活空間。這些前瞻布局揭示著,汽車智能化絕非簡單的功能疊加,而是整個移動生態的重構。
技術演進的速度仍在加快。量子計算在路徑規劃中的應用試驗、神經擬態芯片在感知系統的落地測試、元宇宙技術在車載交互的融合創新...這些前沿探索預示著,當智能汽車遇見顛覆性技術,將迸發出難以想象的變革能量。行業分析師預測,到2030年,汽車產業60%的價值將來自軟件和數字化服務,這個曾經以鋼鐵機械為主導的行業,正在蛻變為科技創新的主戰場。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產業變革中,中國車企展現出的不僅是技術實力,更是一種發展范式的創新。長安與比亞迪的戰略對壘,本質上是中國智能汽車發展的雙螺旋——開放與自主的辯證統一,正推動著中國從汽車制造大國向智能出行強國穩步邁進。當智能化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勢,屬于中國汽車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