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2027年的北京處處都是“具身智能(應用)”。
2月28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等部門發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下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北京將利用三年時間,力爭突破百余項關鍵技術,推動萬臺具身規模落地,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具身智能,簡單來說,是指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像人一樣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
這一概念雖然早在1950年就已提出,但直到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多模態大模型、高精度傳感器等技術的突破,才真正迎來了爆發期。
工信部2025年實施新一輪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開展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制定出臺生物制造、量子產業、具身智能、原子級制造等領域創新發展政策。
上述計劃的出臺,正值具身智能在全球范圍內掀起熱潮之際,為北京在這一前沿科技領域的發展繪制了清晰的藍圖。多位專家表示,北京發布《行動計劃》意義重大,旨在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具身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北京發展具身智能,需以“技術原創性”和“生態開放性”為核心,通過政策杠桿撬動產學研資源,在軟硬協同、場景深耕、國際合作中走出一條“高精尖”路徑。
從市場表現來看,近年具身智能的熱度持續攀升,春晚宇樹科技機器人的亮相再次點燃了國內市場的熱情。北京、江蘇、重慶、浙江等十幾個省份將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寫入2025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發布的信息,2024年1至10月,全球行業共發生69起融資事件,公布的融資總額已超過110億元人民幣,融資活動主要集中在本體領域,部分涉及通用具身大模型、關節模組、等多個相關領域。而單看國內市場,據其統計,2024年1至10月國內人形機器人行業至少有55起融資,如果加上11月的5起融資事件,當年國內人形機器人行業至少發生了60起融資。
在企業數量方面,據華鑫證券研報,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許彬透露,截至2024 年,我國人形機器人整機公司從年初的31家增至80家,全球范圍內通用人形機器人整機商業公司約 150家,中國占據了超半數。
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志起表示,總體來看,北京發展具身智能,需以“技術原創性”和“生態開放性”為核心,通過政策杠桿撬動產學研資源,在軟硬協同、場景深耕、國際合作中走出一條“高精尖”路徑。這次出臺的《行動計劃》不僅是產業升級的路線圖,更是北京在全球智能革命中爭奪制高點的戰略宣言。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7年,北京在具身智能領域將實現多個重要目標:圍繞具身大小腦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運動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項關鍵技術,產出不少于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件產品,具身智能上下游產業鏈基本實現國產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建設世界模型仿真、數據采集、中試驗證、場景開放測試等一批新型研究創新平臺,建設統一的具身數據采集管理、測試驗證標準,支撐不少于100家創新主體開展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迭代速度。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于50家,形成量產產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業商業、個性化服務三大場景實現不少于100項規?;瘧?,量產總規模率先突破萬臺,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產業生態持續優化,建設不少于2個具身智能特色產業集聚區,打造具身智能領域產教融合基地,營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具身智能產業生態。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北京發布的具身智能行動計劃,意義重大,旨在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具身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為北京乃至全國的數字經濟注入新動力。該計劃聚焦關鍵技術突破、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規模擴大和生態優化,將有力提升具身智能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如何走出差異化發展道路?李志起認為,北京要聚焦“軟硬協同”技術制高點。避免與深圳(硬件制造)、上海(金融科技)的同質化競爭,北京應發揮算法與芯片協同優勢,重點突破具身智能“大腦模型”(多模態AI)+“小腦控制”(運動算法)的技術閉環,打造高附加值產品。
必一運動
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提到,2025年具身智能行業將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應用落地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具身智能產品的性能將不斷提升,成本將逐漸降低,應用場景將更加廣泛。
李志起稱,北京要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通過“世界模型仿真平臺”“中試驗證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吸引全球開發者與企業低成本接入,形成技術開源、數據共享、標準共建的生態體系,降低中小企業創新門檻。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行動計劃》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在技術研發方面,北京將在具身大小腦技術方面,突破多模態融合感知技術,研發具身智能“大腦”大模型和提升具身智能“小腦”技能模型能力。支持高校院所聯合優勢企業,研究多數據的時空同步與校準技術,高效整合不同感知源數據;研究跨模態學習算法,加強不同模態數據的相互作用和互相補充;研究交互式感知、主動感知、多模態數據補全等算法,實現規?;嗄B數據高效自動對齊等。
《行動計劃》還指出將著力提高機器人運動控制性能,強化核心零部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提升國產控制芯片性能。優化精密加工工藝,提升傳感器、減速器、一體化關節、末端執行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必一運動
李志起認為,北京市頂尖科研資源匯聚,政策中提到的“多模態大模型”“具身智能芯片”等技術攻關,可依托高校與企業聯合實驗室快速推進。北京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政策強調的“國產化供應鏈”可加速核心零部件企業(如、傳感器)的本土化替代。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行動計劃》指出將加快建設新型研究創新平臺。構建具身智能世界模型,共建高質量多模態具身智能數據集,建立具身智能機器人中試驗證平臺,搭建真實場景開放測試環境。例如,利用具身智能世界模型生成多樣化的合成數據訓練樣本,增強機器人視覺感知能力;建設虛實融合的具身智能數據采集場,形成高質量、多模態具身智能數據集。
在具身智能上下游產業鏈中,朱克力更看好智能芯片和全身運動控制部分的發展與率先應用。他認為,智能芯片作為具身智能的核心硬件,其國產化將極大提升產業鏈的安全性和自主性;而全身運動控制技術的突破,則將推動具身智能在科研、工業商業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加速產業規?;M程。
“北京在、醫療、工業等領域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資源,為企業提供真實落地環境。北京歷來是國家級政策試點先鋒,此次計劃聯動政府基金(如人工智能產業基金)與社會資本,解決早期融資難題?!崩钪酒鹫f道。
《行動計劃》提到,將推動“具身智能+”多場景示范應用,先行打造科研開發者生態,加快推動規?;瘓鼍奥涞?,前瞻探索個性化應用服務。在科研教育領域,鼓勵創新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開發新算法、新應用;在工業商業領域,支持具身人進入生產線,實現人機協同;在個性化服務領域,探索情感陪伴、健康監測等具身智能個性化服務解決方案。
在產業生態構建方面,《行動計劃》指出,北京將構建全棧人才梯隊,開展高水平開放合作。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具身智能頂尖人才,推動高校設立相關課程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發揮論壇等品牌優勢,打造國際合作交流平臺。
《行動計劃》的發布,為北京在具身智能領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朱克力談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認為,吸引和培養具身智能領域的專業人才,需構建全方位的人才培養與引進體系。一方面,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設立具身智能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協同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提升其實戰能力。
他還建議,要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對國內外頂尖人才的吸引力,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以及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此外,還需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鼓勵人才進行自由探索和大膽創新,為具身智能領域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