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協作機器人市場銷量同比增長29.28%,達到3.40萬臺,市場規模同比下滑3.62%。
2.從應用場景來看,搬運/上下料、裝配以及拆碼垛等場景的應用占比超過50%,中大負載協作機器人占比提升明顯。
3.協作焊接機器人在船舶、鋼結構等領域應用逐漸增多,受益于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等因素。
4.2024年中國協作焊接機器人市場銷量同比增長119.38%,預計2025年銷量有望達到4650臺,2028年有望突破12000臺。
5.未來協作機器人競爭將轉向“硬件+工藝+服務”生態構建,具備垂直場景深耕能力的企業將占據更大優勢。
Bsports必一體育
加入高工機器人專業行業群,加微信:,出示名片,僅限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鏈相關企業。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協作機器人(不含四軸)市場銷量3.40萬臺,同比增長29.28%。從市場規模來看,2024年中國協作機器人(不含四軸)市場規模24.50億元,同比下滑3.62%,主要原因是國產廠商之間的價格戰漸成常態,部分大客戶對于機器人導入的低價格導向愈發明顯,部分廠商不得不犧牲價格獲取訂單。
GGII預計2025年中國協作機器人(不含四軸)市場銷量有望突破4.3萬臺,延續高增長態勢,到2028年銷量(不含四軸)有望突破11萬臺。
從應用場景看,GGII數據顯示,2024年,協作機器人在搬運/上下料、裝配以及拆碼垛等場景的應用占比超過50%。中大負載協作機器人占比提升明顯,主要用于搬運/上下料、拆碼垛等應用場景,此外,協作機器人焊接應用亦開始起量,入局者持續增加。
2021-2022年期間,中國協作機器人企業在焊接場景的布局呈現星火之勢,具備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協作機器人品牌陸續推出了焊接工藝包,并開始在焊接領域嶄露頭角。與傳統的六軸工業機器人相比,協作機器人具有靈活性高、易用性強、總成本低以及快速部署的優勢,且在焊接場景中的應用正在逐年增長,目前主要用于輕型和中型焊接任務,特別是那些對精度要求較高但負載相對較小的應用場景。
船舶場景相對復雜,因其工件類型多樣,作業空間相對有限,導致自動化程度偏低。訂單的飽和度決定了生產任務的飽和度和緊湊度,但是專業焊工緊缺,加上勞動強度大,以及作業環境的高溫、煙塵、有毒氣體、電弧光輻射等惡劣因子的催化,很大程度上對焊接機器人形成了積極利好。
協作焊接機器人因其輕量化設計和模塊化結構,能夠快速部署到船體狹窄、復雜的焊接位置(如垂直、水平或圓弧焊縫)。相較于傳統工業機器人需固定工位且占地面積大的局限,協作機器人可靈活切換工位,適應船舶分段艙室、異形結構等多樣化場景。
鋼結構行業具有多重特性,包括市場集中度較低,中小企業占據主要份額;以非標設計和小批量生產為主;國內標準化程度低,加工成本大;項目工期短,構件尺寸大,非標品多,前端加工精度差,工作環境差,人員難管理等。
因此,鋼結構行業對焊接機器人的靈活性、厚板焊接能力、智能識別焊縫的能力要求較高,實現全自動化生產難度較高;既有的示教機器人無法滿足行業需求。
目前,在鋼結構行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鋼結構行業的焊接趨勢正往靈巧焊、免示教、智能化等方向發展。這也為協作機器人的應用拓寬了空間,其輕便、安全、易用等特性,可充當起“通用工具”,如1名普通工人可同時管理3臺機器人,替代3名熟練焊工的工作量,大幅減輕焊工工作強度,真正為企業創造價值。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協作焊接機器人市場銷量3056臺,同比增長119.38%。GGII預計2025年中國協作焊接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達到4650臺,到2028年有望突破12000臺。
隨著技術的進步,協作機器人的負載能力、焊接精度和智能化水平均在不斷提高,未來在焊接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包括處理更重的負載和更復雜的焊接工藝。同時,協作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其他先進技術的集成將推動焊接自動化向更高層次發展。
協作機器人作為一個友好的工具載體,搭配上焊機和其他配置,可實現通過拖拽示教,靈活部署到工件上,快速實現焊接。
近年來,協作焊接機器人的入局者亦快速增加,主要分為內外資兩大派系,外資品牌代表有UR、發那科、ABB、斗山、KUKA等;國產品牌代表有法奧機器人、華沿機器人、遨博智能、艾利特機器人、中科新松、節卡機器人、越疆機器人、珞石機器人、長廣溪智造等。
GGII通過對各家協作焊接機器人品牌的調研,結合對周邊配套設備及上下游供應鏈的數據驗證,發布《2024年度中國市場協作焊接機器人品牌出貨量排行TOP8》。
Bsports必一體育
1、以上數據基于GGII的調研所得,統計口徑基于各廠商2024年協作焊接機器人出貨量數據。部分企業不愿意提供相關信息或不愿意參與排行,GGII未列入排行榜中。
2、涉及代工、貼牌的廠商只計算品牌廠商的數據,涉及到數據層面的情況已經考慮在其中,如有疑問可聯系我們。
協作機器人焊接市場正逐漸迎來結構性分化:一方面是創新技術迭代驅動高端應用滲透,另一方面是依托性價比優勢搶占中低端應用場景。這一分野背后折射出兩大核心邏輯:
1)技術長板定義市場邊界。小部分廠商憑借精密力控與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卡位汽車、航空航天等高端焊接需求;而大部分廠商則以快速場景適配能力(如模塊化焊槍、磁吸附設計)切入鋼結構、船舶、二/三輪車架等勞動密集型領域,形成錯位競爭。
2)市場競爭由“單點突破”轉向“生態競合”。協作焊接機器人廠商的戰略重心需要從單純提升負載/精度指標,過渡到焊接工藝包開發、上下游數據互通以及遠程運維服務體系的構建。這意味著未來競爭不僅是機器人本體的較量,更是對焊接場景Know-how沉淀能力的卡位。
協作焊接機器人應用正呈現“工具化”與“場景下沉”的趨勢,國產協作焊接機器人廠商憑借快速迭代的能力已在部分下游場景獲得正反饋,但在核心工藝、機器人控制方面仍待持續突破。未來競爭將從單一設備銷售轉向“硬件+工藝+服務”生態構建,具備垂直場景深耕能力的企業將占據更大優勢。對協作焊接機器人廠商而言,短期主要是場景紅利驅動,長期則須跨過“硬件+工藝+服務”三重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