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ChatGPT的革命性崛起,業界有頭有臉的科技巨頭都在積極布局“AI大腦+人形機器人”的革命性融合。
今年開年,也開啟了2024年人形機器人的新一輪角逐。2024年,人形機器人的價值終點在哪?
必一運動官網
國際上,特斯拉此前展示出來的Optimus已經能夠僅依靠視覺來對物體進行分類,完成瑜伽動作,用靈巧手給植物澆水,在辦公室、給同事送快遞等,引爆了無數人的想象空間。
波士頓動力的產品Atlas是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運動能力最強大的產品,但是礙于動輒上百萬美元的成本,讓其商業化腳步停滯不前。
英國科技公司Engineer Arts開發的Ameca憑借豐富的表情與擬人的情緒也被大家稱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具有真正人形的機器人。
在國產廠商中,以小米為代表的老牌巨頭也已拿出了他們的人形機器人產品,例如CyberOne。一些初創企業也快速研發出了遠征A1、宇樹H1等產品。另外,還有優必選、逐際動力、達闥、追覓、帕西尼、北理工、上理工等選手組成的國產梯隊。
人形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的底層邏輯不同。工業機器人只看重靈活,自動化技術是核心競爭點,而人形機器人看重的是與人交互的能力,人工智能是最核心的競爭點。
比如特斯拉,其在電動汽車自動駕駛領域積累了強大的FSD算法算力優勢,可以直接將FSD純視覺+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嫁接到人形機器人上,利用自動駕駛積累數據,為人形機器人的算法訓練,加速提高機器人的各種運動能力。
用機器人代替人工作,一直是人類的夢想。過去幾十年間,靈巧的工業機械臂已經成為黑燈工廠的主角,源源不斷為人類生產著電器、汽車、智能手機等各類產品。在居家場景下,掃地機器人今年的普及也讓很多家庭告別了掃地和拖地這兩項體力活,送餐機器人也很好的解決了在酒店點外賣送到房間的問題。顯然,這些單一場景機器人在成本方面擁有更大的優勢,在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上面也可以逐步的去提高。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人形機器人呢?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上述這些只適用于單一場景的專項機器人,其實并不能稱之為機器人,最多只能稱之為比較智能的機器。
他們只為人類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不具備通用性,更不具備與人進行高級交流的能力。
業內專家表示,“2022年11月30日之前,機器人技術和AI技術之間是分開做的,實際上沒有完全像人類一樣,我們的大腦之間是相互控制、相互連接的?!?
而目前來看,AI加人形機器人的融合是可以同時滿足通用性和高級交互能力的最終形態,有望超越機器范疇,成為介于機器和人類之間的新物種。
我們所處的人類世界是由人創造,為人服務,一切產品都是為了讓人操作而設計。在這樣一個現實的物理世界中,只有人形機器人可以做到無縫融入,或者稱之為“接管”,把人類從低價值重復性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關于高智能人形機器人武器化的爭論,如果有一天武器級人形機器人向人類發起了進攻,那么給機器人下達攻擊命令的一定是其他的人類。武器級人形機器人的誕生是沒有罪過的,一些組織和國家團體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選擇對這種具有危險性的科技產品放任不管,才是真正的罪過。有朝一日武器級人形機器人如果真的誕生,那么一國政府以負責任的態度,將其禁止在民間擁有,即可回歸到科技革命意義上來。
必一運動官網
目前來看,發展足夠智能的人形機器人把人類社會的重復性體力勞動接管過去將會是一個造福全人類的科技大方向。人形機器人產業戰略意義非凡,以人形機器人發展為契機,若能攻克多項關鍵技術、構建和培育完整產業鏈、在重復機械勞動和高危工作環境下對人力形成有效替代,對提升我國綜合實力、在全球相關領域競爭中取得和保持優勢具有重大意義。
按照特斯拉CEO馬斯克的預測,在未來,假設人形機器人與人口比例為2:1,人形機器人需求量有望達到100億~200億臺,人類對其需求甚至會遠遠超過汽車。
不過,盡管技術難點有望借助大模型得以突破,但在產業化的過程中,人形機器人也依然“雄關漫道真如鐵”。
對于產業化來說,人形機器人能在哪些場景率先應用落地,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有人認為,人形機器人的“終局”會落在“家庭”里,人形機器人的優勢恰在于“人形”本身可以解決人本身移動跟操作的對于空間的要求,并提供更多的親和力。但從最先落地的角度來說,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產線或工業環境可能是最優選。
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我司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電缸、工業機器人、伺服壓力機、伺服擰緊機、智能電批、傳感器、視覺、非標設備,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