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科幻電影《變形金剛》上映,不僅讓許多機械迷的夢想照進現實,更為工業未來打開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能夠自由變形的機械生命體,令無數人心生向往。
2022年,特斯拉將自研的首款人形機器人命名為“擎天柱”;2025年3月,特斯拉CEO馬斯克發布視頻宣布,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將在今年進入試生產階段。
隨著汽車科技技術的不斷進化,智能與機械的融合不斷加深,人形機器人的時代似乎越來越近。
Bsports必一體育
近日,在北京經開區落地人形機器人總部的優必選加速商業化進程。20臺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將于今年上半年在東風柳汽的汽車制造工廠完成部署,應用于汽車整車制造,提升該工廠的智能化和無人化水平及效率。據媒體報道,這將是全球首次人形機器人批量進入汽車工廠。
3月25日,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也宣布首次試運行工業人形機器人,執行空調泄漏檢測任務,人形機器人正式登上車企的舞臺。
2月23日,小米團隊公布最新進展,小米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鐵大),已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上的分階段落地階段。CyberOne身高177厘米、重52公斤,主打家庭護理和陪伴。
小鵬汽車在2024年11月發布了AI人形機器人Iron,該機器人采用線比例打造,全身主動自由度達62個、手部可動自由度15個。廣汽集團發布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計劃2025年實現自研零部件批量生產,并率先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產線和產業園區開展整機示范應用。
據不完全統計,比亞迪、奇瑞汽車、長安汽車、豐田汽車、北汽集團、上汽集團、理想汽車、賽力斯等十余家車企均通過投資或自研的方式,將業務觸角延伸至人形機器人領域。
“如果說智能汽車是智能制造的皇冠,那么智能機器人將是機器智能的皇冠。我相信,將來智能汽車的廠商都會同時是智能機器人的廠商,相信智能汽車跟智能機器人將來會是一致的產業,且能夠產生1+12的效應。”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預判道。
機械、電池、智能化……如今以電動化、智能化為發展核心的汽車企業在研發制造人形機器人方面顯然有著天然優勢。
有專家指出,伴隨人工智能技術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機器人和智能汽車技術同源性越來越強,都是具身智能最為典型的應用,車企在自動駕駛環境感知、人機交互和運動控制等方面的技術積累可以為機器人的研發提供堅實的基礎。
業界曾用“輪子上的機器人”形容不斷進階的智能電動汽車。在何小鵬看來,隨著AI汽車深入發展,通用人形機器人成為汽車產業與機器人產業的交叉融合點,主要體現在五大融合緯度:供應鏈、技術、場景、渠道以及品牌。
Bsports必一體育
“以一家類似小鵬汽車、具備全棧自研能力的車企為例,從AI軟件的操作系統、交互算法,到硬件端的電子電氣架構、域控制器、芯片,再到動力系統的三電技術研發,這些技術儲備與機器人研發的技術棧重合度達到70%。”何小鵬說。
廣汽集團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也表示,從技術層面看,汽車與機器人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在云端服務、功能服務、電氣架構和感知技術等方面,二者高度契合。汽車的系統平臺包括底層傳感器、車規級芯片、實時操作系統以及基于ROS的通信中間件等,都能為人形機器人提供有力支持。
具體來看,自動駕駛技術中的環境感知、路徑規劃、決策控制等算法可以應用于人形機器人的導航和避障;人機交互技術中的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算法可以提升人形機器人的交互能力;運動控制技術中的電機驅動、傳感器融合等技術可以優化人形機器人的動作執行。
隨著賽道的火熱,各家車企的“造人”進度也不斷加速。多家車企相繼發布規劃,今明兩年,其所生產的人形機器人將逐漸落地。
據方正證券預測,2025年將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2026年將迎來商業化應用爆發。
太平洋證券分析稱,車企入局人形機器人領域可以實現技術同源,將車端算法復用到人形機器人上,預計未來隨著更多企業的加入,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將更加完善,商業化落地的可能性也將提高。
在應用場景方面,汽車企業同樣具備獨特優勢。萬聯證券在相關研究報告中表示,車間工廠也是人形機器人應用的重要場景,車企在人形機器人的制造與應用上自帶先發優勢。
何小鵬也認為,場景落地挑戰反而是車企的巨大機遇。汽車企業擁有上萬個制造工藝節點、上千家銷售服務網絡,這些現成的工業場景和商業場景為機器人技術驗證提供了天然試驗場。
小鵬汽車自主研發的小鵬Iron機器人,目前也已經正式進入小鵬汽車工廠工作,承擔起組裝等生產任務。
比亞迪則一方面投資機器人企業如智元機器人,另一方面加大自研力度。2024年12月,比亞迪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比亞迪25屆具身智能研究團隊專場招聘”信息,招聘方向涉及人形機器人。
而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前也正式發布全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并已成功進入比亞迪汽車工廠進行實訓,與L4級無人物流車、無人叉車、工業移動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統協同作業。
長安汽車在2024年廣州車展上宣布,將在機器人領域開展類人機器人、汽車生態機器人等相關產業布局,并將在2027年前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
但不容忽視的是,盡管市場前景廣闊且附加值較高,但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面臨諸多嚴峻挑戰。如何實現類似人類的感知能力,高昂的成本問題等依舊制約著人形機器人的規模化發展。
馬斯克曾表示,人形機器人的成本至少要控制在2萬至3萬美元之間才能實現量產,這意味著人形機器人的降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何小鵬也曾透露,小鵬汽車正在研發具備皮膚感知系統的人形機器人,有溫感、有壓感,甚至痛感反饋。網上發布的機器人小視頻,有人會踢它測試平衡度,如果機器人很聰明,就會說“我好痛”。但目前顯然還未能實現。
近幾年來,餐飲、物流、接待等生活中許多場景已經能夠頻繁看到機器人的身影,雖然目前大多仍處于簡單重復性工作階段,但人們對此的接受度和期待值頗高。人形機器人的量產更被寄予厚望,尤其是家居場景。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預測,從現在到2028年,我國整機市場規模約在20至50億元;到2035年,整機市場規模達到約500億元;到2045年后,在用人形機器人超過1億臺,進入各行業領域,整機市場規模可達約10萬億元級別。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舉報郵箱: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