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給車子充電方便多了,再也不用像過去一樣‘東奔西走’了!”4月16日,合肥市濱湖新區萬泉河路濱湖康園小區住戶張春生對家門口的智能移動充電機器人贊不絕口。據了解,濱湖康園是安徽省首個設立便民移動充電驛站的社區,將有效緩解市民“充電難”問題。
在位于濱湖康園小區的南區北廣場一角便民移動充電驛站,兩臺智能移動充電機器人整齊的排放著。在合肥供電公司包河分公司客戶經理姚先君的指引下,張春生駕駛新能源車停靠于機器人旁。和普通充電樁使用方法基本相同,完成車和樁的連接之后,張春生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機器人立刻開啟充電服務模式。
濱湖康園小區于2011年建成,共有住戶4824戶,是合肥市濱湖新區首批回遷安置小區之一。該小區目前共有279輛新能源汽車,由于小區建成較早,車位配比較為不足,同時也無固定產權。“車位無固定產權是無法安裝私人充電樁的。經積極協調,去年下半年小區內安裝了16臺交流慢充樁,但這也僅僅是‘杯水車薪’。”合肥市方興社區康園居委會黨委書記宋晨介紹,大部分車主一般選擇去附近的公共充電樁群進行充電,最近一處距離小區直線公里,十分不便。
必一運動
為了在最快的時間內解決市民“充電難”問題,合肥供電公司和方興社區康園居委會創新,建成全省范圍內首個便民移動充電驛站,設立兩臺移動智能充電機器人向新能源車主提供服務。和市面上常見的小區交流慢充樁不同,這兩臺機器人都是容量為183千瓦時的快速充電設備,常見新能源車平均1小時內就能完成“續航”,速度較普通交流充電樁的4至5小時的充電過程大幅縮短。
“目前充電服務采取預約制,車主在康園小區微信群中向物業工作人員提出需求即可。”合肥供電公司營銷部專責吳巍介紹,便民移動充電驛站的使用費用相當實惠,日常時段每度電不到1元錢,晚間10點之后費用更是低至每度電0.65元,“計劃近期再增設一臺設備為更多車主提供服務。”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銷售勢頭“火爆”,隨著其數量的迅速增長,部分市民遇到了“充電難”問題。為此,合肥供電公司“城鄉一體化”建設充換電設施,截至今年3月底在全市建成2600多個交、直流充電樁,覆蓋城市、鄉村、高速公路的新能源“十分鐘”充換電網絡基本建成。該公司還結合鄉鎮地區新能源汽車充電特點,打造“小規模、廣布點、連成線”的鄉村充電網絡,利用50個鄉鎮供電所公共區域建設196個公共充電樁群,給鄉鎮居民帶來便利充電服務。
“現在給車子充電方便多了,再也不用像過去一樣‘東奔西走’了!”4月16日,合肥市濱湖新區萬泉河路濱湖康園小區住戶張春生對家門口的智能移動充電機器人贊不絕口。據了解,濱湖康園是安徽省首個設立便民移動充電驛站的社區,將有效緩解市民“充電難”問題。
在位于濱湖康園小區的南區北廣場一角便民移動充電驛站,兩臺智能移動充電機器人整齊的排放著。在合肥供電公司包河分公司客戶經理姚先君的指引下,張春生駕駛新能源車停靠于機器人旁。和普通充電樁使用方法基本相同,完成車和樁的連接之后,張春生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機器人立刻開啟充電服務模式。
濱湖康園小區于2011年建成,共有住戶4824戶,是合肥市濱湖新區首批回遷安置小區之一。該小區目前共有279輛新能源汽車,由于小區建成較早,車位配比較為不足,同時也無固定產權。“車位無固定產權是無法安裝私人充電樁的。經積極協調,去年下半年小區內安裝了16臺交流慢充樁,但這也僅僅是‘杯水車薪’。”合肥市方興社區康園居委會黨委書記宋晨介紹,大部分車主一般選擇去附近的公共充電樁群進行充電,最近一處距離小區直線公里,十分不便。
為了在最快的時間內解決市民“充電難”問題,合肥供電公司和方興社區康園居委會創新,建成全省范圍內首個便民移動充電驛站,設立兩臺移動智能充電機器人向新能源車主提供服務。和市面上常見的小區交流慢充樁不同,這兩臺機器人都是容量為183千瓦時的快速充電設備,常見新能源車平均1小時內就能完成“續航”,速度較普通交流充電樁的4至5小時的充電過程大幅縮短。
“目前充電服務采取預約制,車主在康園小區微信群中向物業工作人員提出需求即可。”合肥供電公司營銷部專責吳巍介紹,便民移動充電驛站的使用費用相當實惠,日常時段每度電不到1元錢,晚間10點之后費用更是低至每度電0.65元,“計劃近期再增設一臺設備為更多車主提供服務。”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銷售勢頭“火爆”,隨著其數量的迅速增長,部分市民遇到了“充電難”問題。為此,合肥供電公司“城鄉一體化”建設充換電設施,截至今年3月底在全市建成2600多個交、直流充電樁,覆蓋城市、鄉村、高速公路的新能源“十分鐘”充換電網絡基本建成。該公司還結合鄉鎮地區新能源汽車充電特點,打造“小規模、廣布點、連成線”的鄉村充電網絡,利用50個鄉鎮供電所公共區域建設196個公共充電樁群,給鄉鎮居民帶來便利充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