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機器人主要市場。”8月9日,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主席伊藤隆之在世界機器人大會發表的《國際機器人發展現狀與趨勢——機器人未來十年的增長密碼》演講中透露,隨著全球各大主要市場工業機器人安裝量下滑,中國市場依然保持增長,中國市場保持著全球最重要的機器人市場地位。
伊藤隆之稱去年為工業機器人的挑戰之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裝機量整體出現下滑態勢,但中國卻在逆勢增長。
他在報告中指出,經初步測算,在受到地緣政治和關稅等因素的影響,去年全年,全球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下降3%,其中亞洲下降2%,歐洲下降6%,美國下降9%,但中國出現5%的逆勢增長,這使得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全球市場份額從2023年的51%上升至去年的54%,進一步鞏固了工業機器人大國的地位。
伊藤隆之稱,中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占全球市場規模的半壁江山,但安裝量已經趨于穩定。2024年,中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為29萬臺,占全球安裝量的54%,已經是歷史上最高的市場份額。
實際上,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2024年全球機器人報告》顯示,自2022年以來,中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大幅增長,在2023年達到47%。同時在202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運營總數量接近180萬臺大關,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擁有此規模工業機器人的國家。
不過,伊藤隆之也認為,盡管安裝量巨大,但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已經趨于穩定。
Bsports必一體育
在工業機器人的行業應用方面,伊藤隆之指出,全球電子與汽車兩大行業并駕齊驅,為2024年最大兩個應用行業,分別為12.8萬和12.6萬,遠高于金屬機械行業的7.9萬。其中,電子行業2024年的工業機器人安裝數量同比增長1%,而汽車行業當年部署數量則同比下滑了7%。
但在中國,工業機器人已經從電子和汽車行業向其他領域滲透。伊藤隆介紹,以應用方向來看,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用途5年間發生重大變化,其中非電子汽車的通用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占比大幅增長,從2020年的38%猛增至2024年的53%,顯示工業機器人逐步走向千行百業。
從機器人密度來看,伊藤隆之稱,中國機器人應用速度持續加快,在機器人與工廠工人的比例方面,中國已超過德國和日本,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韓國和新加坡。
機器人密度是衡量各國制造業自動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最新數據顯示,隨著中國積極推動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機器人密度在2023年達到每萬名員工配有470臺機器人(2022年為402臺)。中國直至2019年才躋身前十,短短四年內機器人密度已經翻倍。
從技術上來看,機器人的發展迅速。伊藤隆之介紹,2025年全球機器人前五大技術方向和市場趨勢是:物理/分析型/生成式AI、專用人形機器人、可持續性與能耗問題、新業務領域與客戶細分市場開拓、如何使用機器人應對勞動力短缺問題。
在對于機器人市場的前景展望上,伊藤隆之認為,地緣政治逆風仍被視為主要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由于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高,抑制了對于機器人投資意愿。
從亞洲來看,機器人的需求仍是正增長態勢,2025年第一季度亞洲機器人的營業額同比實現個位數增長,訂單量實現兩位數強勁增長。
特別是中國市場,伊藤隆之稱,中國仍然是全球機器人需求主要動力,隨著中國2025及2026年GDP預計保持正向增長,雖然同期電子行業增速或將放緩,但新產能建設的需求存在,因此中國仍將保持全球機器人主要市場。
今天想和大家我們從2025年4月開始的初步數據,與大家分享一些市場見解。有一些數據仍會發生變化,有一些并不是現在最實時的,因為目前的數據只是估值。
2024年對于工業機器人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初步的結果表明全球的新裝機數量下降了3%,達到了52.3萬臺,所有的三個主要地區都報告投資下降區,亞洲下降2%、歐洲下降6%,美洲甚至下降9%。
這一結果很有可能會變化,因為2024點的數字包含了尚未向IFR(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報告的數據估值。所以30%的數據都是截至最新的估值,但并不是最終的確定值。
從主要客戶行業來看,電子和汽車行業自2020年以來,一直是齊頭并進的。目前來看,電子行業略有增長,而汽車行業則面臨著大幅的下滑。全球金屬和機械仍然是第三大客戶,2024年將有所增長。塑料和化學制品以及食品工業是有潛力進一步增長的行業部門。
我們現在再仔細的分析一下市場,過去的5年間,中國新裝機的或多或少是有一種橫向的趨勢,根據初步的數據到2024年有5%的增長,這種增長也增加了中國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從2023年的51%上升到2024的54%。
過去5年里,主要新裝機的容量覆蓋度從38%漲到了53%。電子產業可以和全球其他的行業相比的是差不多的,從日本市場來看,新安裝量在2024年面臨7%的大幅下滑,已經降至了4.3萬臺,幾乎所有客戶行業的安裝量都在下降。只有汽車行業的安裝量同比增長11%。總共是1.3萬臺,這也是該行業自2020年以來最高的水平。
在美國的安裝量甚至下降更多,2024年下降了9%,達到了3.4萬臺,這已經是安裝速度連續放緩的第二年了。日本的情況是類似的,投資主要來自汽車制造商,汽車行業工業機器人的總安裝量增加了11%。截止2024年達到近1.4萬臺,而這幾乎占了所有新安裝量的40%。
除了食品行業,幾乎所有其他的客戶行業的安裝量在美國都在下降。歐洲在2024年記錄有8萬個新安裝量,這意味著盡管收縮了6%,但是2024年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是有史以來第二高位的水平。現在的年安裝量大約是十年前的兩倍,如果看一下歐洲客戶行業的細分會發現盡管匈牙利的汽車行業裝機量很大,但總體來說汽車行業并不是歐洲主要的增長動力,整體安裝量下降了10%,金屬、機械和電子行業保持穩定,變化率基本上是零。塑料和化學產品增長了22%;食品行業增長了29%;其它行業有一些增長。
德國的安裝量總體下降了5%,在2024年達到了2.7萬臺。汽車行業尤其疲軟,為-22%的增長率,增長主要出現在金屬和機械工業,金屬是24%的增長,電子工業是23%的增長率,塑料、化學品和食品的增長主要是由于改進了報告的效率,可以從未指定的份額下降中體現出來。
另一個比較獨特的領域是自動化水平相關的指標,這指向了機器人密度,就是制造業中每萬名工人擁有的工業機器人的數量,這張幻燈片可以看到前20名,韓國和新加坡領先,機器人密度分別為1012和770。2023年中國是470個機器人每一萬名工人,位居世界第三,超過了德國和日本。德國現在是429個,日本是419個。它們排在第四和第五(機器人平均工人密度)。2023年美國機器人密度達到了295臺,全球排名第十。
接下來看一下行業發展趨勢、市場前景。每年IFR都會分析推動機器人行業發展的全球趨勢,對于2025年尤其認為以下五個趨勢將會對我們的行業產生最大的影響。
所以可以說2025年是物理人工智能年,這個數據今年受到了特別的關注,它描述了虛擬或者數字世界與機器人物理世界之間的緊密聯系,物理系統可以在模擬中進行訓練。這可以克服訓練數據的缺乏等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開辟新的應用領域,包括視覺、語言模型、VLM,幫助機器人交流。我們還將采用新的方式為機器人編程,比如說通過人工智能。
政府方面和投資者都對人形機器人特別關注,盡管關注的力度很大,但是目前我們看到商業部署上還非常有限,今天的人形機器人、類人機器人不能在協作模式下工作,這對于很多商業應用來說還有很多的安全問題需要解決,我們希望安全方面以及物流和材料處理能夠成為早期開始著手的應用領域,這是我們的預期。到目前為止,人形機器人只能處理非常特殊的任務,真正的多用途人形機器人的實現還很遙遠。
可持續發展是世界許多地方的趨勢,機器人的低能耗越來越成為非常重要的客戶需求和要求,尤其在汽車行業。
自動化對于可持續性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并不是最新觀點。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帶來了更好的材料效率并能延長產品的壽命。此外機器人還可以實現太陽能、電動汽車和電池等綠色能源技術的低成本生產的優勢。
隨著已經建立的客戶行業越來越成熟,現在市場達到了一定程度的飽和,安裝量正在下降。新的客戶群在擴大,全球機器人安裝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最重要的行業中主要是建筑行業實驗室自動化以及倉儲和物流,同時機器人供應商正在轉向新的商業模式。服務產品變的越來越讓人關注了,僅次于硬件方面的銷售,同時在移動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領域已經建立起了“機器人即服務”的商業模式。在工業機器人領域,這還沒有被足夠的重視,沒有被廣泛的接受。
世界各地的客戶他們的行業都面臨著共同的問題就是勞動力的短缺,特別是車間的工人,而且要有能力和技能的工人。機器人行業致力于克服這些挑戰,通過靈活的應用能夠隨時隨地的填補空白,尤其是協作型機器人、移動機械手和易用性帶來的更大的可及性推動的結果。
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持續的關稅爭端,真的是產生了切實的負面影響,至少影響了投資的意愿,導致全球投資決策面臨往后推遲的情況。就亞洲而言,增長的前景還是積極的,根據IFR的季度調查,2025年第一季度亞洲營業額同比增幅僅為個位數,但是同期的訂單量正以兩位數的速度強勁的增長。
對于中國來說,預計2025年中國的GDP會增長約4.7%,2026年預計增長4.3%,所以預計中國下一個五年計劃將會繼續實施現代化和提高經濟韌性的戰略,這將增加機器人的需求,因為不同的行業,各個行業都需要建設新的產能。但電子行業還是會繼續發展的,但是速度會逐漸放緩。
對于2025年來說,預計增長率將在較高的個位數范圍內。這也會持續到2028年。此外,從長遠來看,中國仍是機器人領域的主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