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陳子帥 王冬 馬俊】編者的話:近年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讓機器人送餐、跳舞乃至跑馬拉松和格斗都已經司空見慣。然而除了這些“肉眼可見”的“炫技”之外,它們能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環球時報》記者在北京8日開幕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真切體會到,如今各具技能的機器人已經真的從舞臺上走入日常生活中,在未來將越來越多地改變生活。
盡管8日的北京籠罩在連綿小雨中,但糟糕的天氣沒有澆滅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參觀者的熱情,等待入館的觀眾在展館門前排起了長龍。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本屆世界機器人大會規模空前,200余家國內外優秀機器人企業展出了1500多件展品,其中新品多達100余款。此外,50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帶來最新展品及行業解決方案,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參展數量創同類展會之最。
走進展會現場,《環球時報》記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看著這些機器人如同進入未來世界。無論是在人群中來回穿梭的機器人、機器狗“宣傳小隊”,還是在各種模擬場景中展示獨特能力的人形機器人,或者是靈巧的機械手、機械臂,都充滿了科幻色彩。
宇樹科技的G1格斗機器人與全新發布的R1人形機器人在本屆大會上聯袂登場,G1格斗機器人依靠先進的動態平衡算法,迅猛的出拳、凌厲的高踢腿等高難度動作一氣呵成,展現出接近人類的運動協調性。另一家機器人企業“加速進化”帶來的是剛在2025 RoboCup 巴西機器人足球世界杯上奪冠的加速T1、K1兩款機器人,該公司還搭建了一個小型足球場,讓參觀者直觀感受機器人競技的獨特魅力。
此外,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攜天工、天軼系列全新2.0產品矩陣亮相。在大會開幕式上,“天工2.0”化身主持人登上舞臺,融合多模態環境感知、復雜語義理解與實時動態決策能力,穩定完成了高難度、多環節的主持任務。該公司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基于自主研發的全身控制自主導航系統,天工擁有了在復雜環境中的精準感知能力和自主任務規劃執行能力,“未來在工廠、特種作業、家庭等應用場景均可完成環境感知并規劃任務,為未來人形機器人邁向真正的生產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劉少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的本質是手形機器人,因為人類90%勞動依賴手部完成。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也展出了各種靈巧的機械手。在深圳賽博格機器人的展臺上,“靈巧手”正在演示重物抓取和手指活動細節,該公司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夾抓動作靈巧度不夠高,‘靈巧手’可以實現像人一樣的仿生結構,無論是打開開關等精細操作,還是搬運箱子等重物托舉,都是傳統機器人無法實現的。”
在浙江靈巧智能的展臺上,不少觀眾在體驗其“末端五指靈巧手”的實時手勢學習功能,只要對傳感鏡頭比劃出手勢,“靈巧手”就能馬上識別并做出精確模仿。據工作人員介紹,其指尖、手指和手掌安裝有觸覺傳感器和力傳感器,并配有多個大馬力電機。通過大功率電機驅動關節,可以讓“靈巧手”實現對于動作和力量的精確控制。該公司下一步將聚焦手指尖的多維力感知,而且增加溫度傳感器,讓這雙“靈巧手”更加向真人手掌的感知力靠攏,未來還會將“靈巧手”同大模型算法結合,實現“手腦相連”,以AI控制“靈巧手”替代人完成特定的任務。
在帕西尼感知科技的展臺上,多維觸覺人形機器人tora輕輕將傳送帶上的包裹拿起,在經由“雙手”觸碰分辨信息后,不同的包裹被分揀到不同的分類筐中。展臺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的日益豐富,已經讓“靈巧手”綜合了越來越多的感知能力。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與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同步發展,AI驅動對數據要求越來越高,要想打造出更加有競爭力的產品,就需要更加精細的機器人多維觸覺感知。
在這次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還出現了不少“非典型”機器人。《環球時報》記者在漢王科技展臺看到能持續在天空撲翼飛行的多種仿生機器鳥。據介紹,這些仿生機器鳥體型不一,分別模仿喜鵲、白頭鷹、金雕和游隼等不同鳥類,能夠在空中持續拍打翅膀飛行或滑翔。漢王科技總裁朱德永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仿生機器鳥除了可以用于各種科普活動外,經過改裝后也可以在反恐、安防偵查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他介紹說,仿生機器鳥在高空中的外形和飛行姿態都與普通鳥類類似,從地面上基本無法分辨,這就成為它們隱秘監視地面目標的關鍵能力。“現在常用的固定翼無人機或多旋翼無人機存在目標明顯、噪聲大等缺點,在執行偵查任務時很容易暴露,仿生機器鳥正好彌補了這些缺點。但仿生機器鳥載荷相對較小,任務能力單一,因此它與常規無人機相互搭配才能最好地發揮能力。”
朱德永還透露,漢王科技正在發展具備嗅覺能力的機器人。當前機器人在視覺、聽覺和觸覺方面都有長足發展,但在味覺和嗅覺方面一直進展不大。漢王科技別出心裁地采用仿生原理,目前已有顯著技術突破。據介紹,動物的嗅覺主要依靠鼻子里成百上千種嗅覺受體蛋白,不同蛋白會對非常微量的氣味成分各自產生反應。基于這個特性,漢王科技在嗅覺裝置中設置了上千種嗅覺受體蛋白,并標記它們對于不同氣味的反應特性。朱德永表示,這種仿生嗅覺裝置非常靈敏,甚至可以分辨不同年份的白酒。“未來漢王科技將為機器狗配備這種嗅覺裝置,讓它們能像真的緝毒犬那樣識別毒品或者像獵犬那樣追蹤逃犯。”
2024年被業內稱為是“人形機器人產業元年”,但當時對人形機器人更多停留在概念驗證階段,此前外界對其的印象是“炫技”,而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展出的大部分機器人,已開始腳踏實地地準備“打工”。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在工業檢測領域,尤其是大型復雜工件(如汽車車身、飛機部件、重型機械)的高精度、大范圍、自動化檢測,長期依賴熟練技工,效率與一致性面臨瓶頸。海克斯康公司在大會現場展示了智慧工廠自動化檢測方案,該公司生產的首款人形機器人AEON,能夠精準到達大型工件的各個角落,執行自動化高速檢測、外形掃描,大幅替代人工作業并提升了自動化水平。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大中華區執行總裁郝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機器人將在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可承擔大部分生產和服務工作,能替代人類完成搬運等重復性與危險性工作。相信機器人終將是增強而非取代人類的伙伴,將釋放人類轉向創造性工作。他還提到,我國的工業機器人不管從產能或者技術,都已形成全球領先優勢。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工業體系和豐富的工業應用場景,“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工業機器人將走出實驗室,真正走向車間成為生產力。”
優必選公司最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也在現場展示了熱插拔自主換電技術,該公司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Walker S2是全球首款具備自主換電能力的人形機器人,3分鐘即可完成自主換電,具備7×24小時不間斷作業能力,為工業級連續作業提供了關鍵解決方案。該公司還展示了突破性的人形機器人群體智能技術,多臺Walker S2、Cruzr S2,與UQI優奇頂升移動機器人Wali瓦力U600、無人物流車Chitu赤兔協同作業,成功展現了從物料入庫搬運到智能分揀的全流程作業。
優必選科技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焦繼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人形機器人被公認為將是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又一顛覆性產品,其影響將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業領域,機器人的滲透率將大幅提升,尤其是在汽車制造等行業,人形機器人將逐漸成為生產線上的重要一員,承擔起物料搬運、產品裝配、質量檢測等多種任務。
隨著AI能力的不斷發展,人形機器人群體智能、群腦網絡的進化將成為重要趨勢,這使得人形機器人在任務執行能力上更加柔性、更具泛化性,不再局限于單一固定任務,能依據不同生產需求靈活調整協作模式與執行動作,極大提升生產效率與增強應對復雜情況的能力。具身智能也將隨著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不斷落地而持續發展,進一步推動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從簡單的重復性勞動拓展到需要復雜決策與操作的任務中去。未來,人形機器人還將在商業場景等更多領域落地應用,可以借助具身智能技術,更好地理解顧客需求,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環球時報》記者關注到,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人形機器人公司研發了不同類型的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公司靈寶CASBOT在本次大會上展示了多款形態、功能不一的機器人,例如CASBOT 02機器人能夠實現自然站立、直膝行走、原地轉身等穩定動作;CASBOT W1則融合人形上半身與輪式底盤優勢,重點聚焦工業與商業場景中的具身操作任務,如分揀、搬運、貨架整理,已進入實際測試階段。
靈寶CASBOT創始人張正濤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人形機器人并非“模仿人”的工程想象,而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關鍵平臺。其形態帶來的最大價值,在于能以最小環境改造成本,適配人類既有的生活與工作空間,實現工具操作、空間穿行、行為邏輯等多層面的無縫協同。未來,隨著智能系統和本體結構的持續演進,人形機器人將在工業制造、公共服務、教育培訓、家庭陪伴等場景中,替代人類完成高強度、重復性或高風險任務,并實現從“理解語言”向“理解任務”的范式躍遷。
《環球時報》記者關注到,憑借技術優勢,國產機器人正在海外受到追捧。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雷告訴記者,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加,過去國內依賴進口機器人四大家族——庫卡、ABB、發那科、安川的產品,而現在國產機器人已經廣泛出口到世界多地。張雷舉例說,新松機器人在汽車總裝、動力電池等生產線工作效率高、運行精度高,“在北美市場銷售得很好。”他表示,“中國制造業走向海外的過程中,把中國的機器人解決方案也帶了過去,我們在生態、供應鏈和性價比上,都有顯著優勢。”
張雷說,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進步是全面的突破,是綜合和系統化的工程。例如在汽車生產線上,國產機器人從機械設計能力、軟硬件設施到對生產可控性的把控,都比過去有了全面提升。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國家藥監局七部門印發《關于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到2027年,腦機接口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進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和標準體系。
《環球時報》記者關注到,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展出了許多腦機接口的最新技術和設備。例如腦機接口公司術理創新展示了多款腦機接口系統,這些系統能夠為醫療診斷和康復提供助力。其中人工智能多模態腦機接口系統通過高精度腦電信號解析算法實時解碼患者的運動意念,驅動外骨骼機器人完成肢體運動訓練。系統還集成了多模態生理信號監測模塊,能同步捕捉皮層電生理信號與運動功能參數,配合全景可視化交互界面,引導患者進行專注性神經調控訓練,為中樞神經損傷患者提供主動治療康復的整體解決方案。
術理創新公司的創始人王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年來腦機接口技術已經從實驗室逐漸走向臨床應用,進入了產業落地的關鍵時期。腦機接口技術在腦信號傳感元件、腦機芯片、范式編碼軟件、神經解碼軟件、多任務協同處理、多模態系統集成等核心軟硬件工程方向都有質的突破。加強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和產品在嚴肅醫療健康領域的臨床應用和產業化進程,將帶動腦機接口萬億級賽道的加速擴容。例如打造面向腦卒中、腦損傷等重大疾病,實現自體神經系統重塑的一批新業務、新應用、新模式、新業態示范項目;實現面向兒童神經障礙,如自閉癥、多動癥和腦癱等重大先天疾病的智能篩查、數字診療、腦機交互、社區融入的全成長周期模式與顛覆性應用場景。
王薇表示,腦機接口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將是深遠且多維度的。在醫療健康領域,它已經開始改變神經損傷患者的命運,幫助他們重新獲得運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這是目前最現實也最迫切的應用價值。“以我們服務的中風偏癱患者為例,通過腦機接口技術進行康復訓練,不少患者從臥床不起到能夠自主完成日常動作回歸社會與生活,這種改變對個人和家庭來說意義重大。”王薇還介紹說,該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生產不斷優化成本結構,國家也在積極推動醫保的接入,讓更多普通患者能夠用得起這項技術。此外,行業標準的建立、數據安全規范的完善、專業康復人才的培養等,都是需要整個行業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持續迭代和產業生態的不斷成熟,腦機接口技術將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服務于人民的生命健康。”
西安交通大學騰飛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醫工交叉研究所所長徐光華長期致力于腦機接口、康復機器人及生機電信號處理等方向研究,他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腦機接口技術發展迅速,一方面在侵入式腦機接口臨床試驗上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嘗試,另一方面非侵入腦機接口技術已經從康復領域拓展到更多場景,國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強。據徐光華介紹,他正在重點研發腦控技術與機器人的結合,打造幫助腦損傷病人康復訓練的康復機器人產品。徐光華告訴記者,手術機器人已經達到甚至超過醫生的水平,其可靠性和穩定性已經經過多年驗證。但總體來說,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還處在初期探索階段,僅在手術、康復等個別具體類別上有所進展,“隨著政策力度加大和技術進步,機器人將來不僅可以用在嚴肅醫療上,還可在巡診、家庭醫療服務上有所作為,未來市場將是巨大的。”
必須承認的是,盡管機器人尤其是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呈現出突飛猛進的態勢,但它依然面臨諸多挑戰。《環球時報》記者關注到,中國不僅在機器人整機和零部件上進展顯著,同時也在加強人形機器人的生態建設,而這將是決定機器人能否真正大規模普及應用的關鍵。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中心重點展示了人形機器人的生態,包括機器人整機、數據集、具身智能開發平臺以及訓練場等。江磊說,今年上半年,國內主流機器人公司都在收集數據、在特定實驗場景中訓練機器人,這次大會是它們展示訓練效果的平臺。而下半年,機器人公司將把重點放在真實場景的訓練上,讓機器人走進真實世界。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領域已經實現了技術的初步積累,并且在商業場景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整體處在早期階段,尚未出現能夠大規模應用的‘超級應用’。”他告訴記者,人形機器人能跑、能揮拳、能踢球,是對關節靈活度、眼睛敏銳度和大小腦聰明程度、反應能力的考驗,這些能力是它們進入工廠的前提,而接下來各個場景的機器人數量會逐漸增多。趙明國認為,目前來看,物流是適合機器人落地應用的場景。
江磊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一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取得了較大進步,在走跑跳等移動性能上取得國際領先地位,特別是在考慮成本的情況下。而下一個十年的競爭焦點是,各方如何將移動能力與機器人的雙手操作結合起來。這名科學家認為,目前國產人形機器人已經能夠成熟地執行上下物料、搬運貨物等工作,但在更精細的、毫米級別的工業場景活動中,還存在能力欠缺。
Bsports必一體育
張正濤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人形機器人的真正“有用”,不是參數堆疊的比拼,而是系統能力與場景真實需求之間的持續適配與進化。目前人形機器人的驅動系統功率密度與能效比遠低于人類肌肉,限制了其持續穩定的高強度運行。此外,現有AI范式依賴大數據與高算力,難以適配邊緣部署與動態任務的實時響應。
焦繼超認為,目前人形機器人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在技術層面,人形機器人的感知與認知能力不足。雖然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復雜環境下的精準感知和深度認知方面仍存在不足,難以完全理解人類語言的語義和語境。運動控制精度和靈活性有待提高,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需要達到高精度和高靈活性,以適應各種復雜任務和環境。目前在多自由度關節的協調控制、動態平衡等方面還存在技術挑戰。任務規劃與決策能力較弱,在面對復雜任務時,人形機器人需要具備實時規劃和決策的能力,能夠根據環境變化靈活調整任務策略。目前這方面的算法和模型還不夠成熟,難以滿足實際應用需求。
加速進化的國際化負責人李超逸則樂觀表示,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在擁抱全球和引領全球。他在大會期間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前不久的2025 RoboCup 巴西機器人足球世界杯上,加速進化提供的人形機器人平臺供應了國內外的多個隊伍,通過這個賽事,大家在開源的基礎上實現了中外開發者的交流,中國企業也因此加速了解了海外開發社群的特點和訴求。
李超逸認為,從世界范圍內來看,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研究方向非常厲害,大量中國高校處于世界頭部。他舉例說,“頭部期刊同步的會議中都會有大量中國高校的學生參與。包括我們企業在內,中外人才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有大量合作。大家可能會互相去學習最新的成果,因為本質上科研的提升就是來自在這個方向上的不斷投入。如果彼此的合作能夠誕生優秀的實驗結果,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的國內外交流,很多高校會爭先復現其他高校的研究結果,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去深入探索自己關注的方向,只有通過這樣一個個的循環,整個行業才會一起去往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