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機器人在展會上頻繁亮相,以炫技、表演為主,制造了大量話題。但從實際應用來看,離規模化部署仍有不少距離。
2025年,隨著硬件成熟、成本下降、大模型等關鍵技術落地,機器人開始進入更具體的場景。從工廠車間到康復中心,從安防巡檢到零售終端,一些機器人產品已經具備初步交付能力,并在實際環境中運行。它們的角色也從演示樣機,轉向工具、助手,甚至具備一定的自主協作能力。
相比2024年,今年參展企業數量增加,展出產品更聚焦可用、可復制。制造、醫療、服務等行業成為落地重點,人形機器人繼續是全場關注的核心,但展示重點已從“能走會動”轉向“能干活、能上線”。展臺現場不再只是單機演示,而是模擬真實業務流程、多機協同和系統集成,許多產品直接給出了價格、交付周期和維護方案。
如果說2024年我們看到的是機器人能做什么,那么2025年我們將真正開始討論機器人能在哪里、以什么方式被用起來。
相比2024年強調產品能做什么,今年更多參展企業開始回答“能不能用起來”。展臺設計也從單體演示轉向多機器人協作、工具鏈展示與典型場景還原,重點在于產品是否具備部署能力、運行穩定性與系統集成度。
2024年,人形機器人以動態演示為主,多強調雙足行走、揮手等基礎動作。今年,優必選、銀河通用、傅利葉、智元等企業帶來的人形機器人,首次被置于接近真實的“工作場景”中演示搬運、揀選、協同操作,甚至完成流程任務。優必選展示的Walker S2在模擬產線環境中實現了上下料與搬運動作,銀河通用則展示了零售店場景中機器人替代人工的完整閉環操作。許多機型標注了連續運行時長、負載指標和訓練方式,產品形態開始從“樣機”走向“SKU化”。
像節卡、埃夫特、遨博等原本主打協作機械臂的公司,今年集中展示了移動操作平臺(機械臂+底盤)、快速換型模組、可復用任務包等更貼近柔性制造需求的產品線。
這類產品通常附帶MES/WMS對接方案,強調上線部署周期與工具鏈開放程度,標志著傳統工業機器人向“系統集成提供商”角色轉型。
2024年仍充斥大量酒店送物、前臺接待、展示引流類機器人,部分產品商業模型模糊。今年,大多數企業將產品集中于高頻、穩定、可持續的場景,例如便利零售、商業接待與室內配送。北京“銀河太空艙”項目即為代表,在海淀區運營的智慧零售終端中,機器人不僅承擔商品分發,還支持與后端系統協同完成補貨與結算,形成了具備持續商業閉環的微型商店模式。
星塵智能攜Astribot S1推出三大沉浸式體驗和展示區,據了解該機器人已于上半年落地養老院。
傅利葉在展區設置了康復工作站,多臺機器人協同支持不同功能訓練,由一名治療師集中控制。該方案已在部分三甲醫院投入使用,相比2024年“單機+示意圖”的展示,今年明確展示了部署結構、數據回傳機制與人機協同流程,更強調效率提升與床位產出比的改進目標。
。許多參展企業將原本只面向內部的開發平臺、仿真訓練系統、遠程運維后臺拿到臺前展示,強調可復用任務腳本、在線訓練、遠程升級與部署管理能力。這些看不見的基礎能力是機器人能否線年展示中較為缺失的一環。
必一運動sport網頁版登錄
機器人從展臺上的會演走到真實場景的能用,并不是一夜之間的技術奇跡,而是多條技術路線、產業鏈環節和市場條件在過去幾年穩步演進、逐漸對齊的結果。
在過去,機器人執行任務往往依賴規則編程,難以應對稍復雜一點的環境變量。而如今,多模態模型的加入,讓機器人能夠通過“看”和“聽”理解人類的意圖。
。雖然距離完全泛化還有差距,但從試驗室到樣機演示、再到部分試點運行的路徑,已經初步打通。與此同時,
要知道幾年前,一臺功能相對完整的機器人價格可能高達百萬元級,許多企業甚至不敢對外報價。而如今,在本屆大會上,越來越多廠商主動標出了整機價格與配置細節,從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部分輕量平臺甚至進入10萬元以內。
這是整個產業鏈供給能力提升的結果。即國產零部件、輕量化模組、集成化設計的成熟,大幅提升了機器人產品的可制造性和交付能力。
如果說技術進步與成本控制為機器人準備好了身體,那么推動其真正動起來的,是場景端的明確牽引。
比如制造業中的工位搬運、物流分揀,康復醫療中的標準訓練流程,園區安防的夜間巡檢,以及服務零售中的商品遞送。這些任務的共同特征是重復、節奏穩定、空間受控,恰好適合機器人切入并替代部分人力。
在大會現場,多家企業展出的人形或移動機器人,已不再是“秀肌肉”的樣子,而是在執行這些看似平凡卻真實存在的細節工作。它們是機器人真正走向使用價值的起點。
相比2024年,“場景+政策+企業聯動”的落地機制在今年更加清晰。多地開始推動機器人在本地先試先用,不再只關注技術首發或產業布局,而是明確給出任務指標、運營周期和支持方式。
例如,有些園區為機器人提供試運行空間和數據接入接口,有些醫院配合康復設備做實際床位排期,有些城市則開始測試“機器人+便利零售”或“機器人+智慧出行”的新模式。這意味著商業化驗證的門檻正在降低,而增長的路徑開始變得可預測。
。未來幾年,行業的發展將主要沿著兩個方向展開:一是場景滲透的深度與廣度,二是商業模式與運營體系的成熟。在場景滲透方面,機器人將從單機作業邁向系統協同。
這其中,制造業和物流業可能會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在未來的工廠中,人形機器人與移動操作平臺將與機械臂、自動輸送線無縫協作,完成跨工位、跨區域的物料流轉和柔性工段操作。物流園區的機器人車隊則會實現自動調度,從分揀到裝卸的全流程無人化。
在服務領域,零售、餐飲、安防等高頻場景的機器人部署密度會持續提升,從孤立的試點點位擴展成有組織、有調度的運營網絡。屆時,城市中的機器人可能會像今天的快遞柜一樣,成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即客戶按月或按年支付費用,獲得設備、維護、升級、保險等完整服務包,廠商則通過遠程運維平臺監控設備狀態、推送任務更新、優化性能。
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客戶的初始投入,也讓廠商能夠在長期服務中持續積累運行數據,形成技術與業務的雙向循環。隨著運營數據的積累,機器人運營商有可能像今天的云計算服務商一樣,形成規模經濟與技術護城河。
首先是可靠性問題。許多機器人在展會和試點環境中表現優異,但在長期運行的真實場景下,仍會受到光照、灰塵、溫差等環境因素影響,出現感知偏差或動作不穩定。靈巧手、力控模組等關鍵技術在面對柔性物體、復雜表面的精細操作時,穩定性仍有待提高。
能源效率也是限制因素,尤其是在大型移動平臺和人形機器人中,算力需求與續航之間的平衡仍未完全解決。
其次是系統集成成本。盡管硬件價格下降,但將機器人無縫接入現有的WMS、MES、安防平臺等信息化系統,仍需要高額的定制化投入,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部署速度和規模復制的能力。許多企業在引入機器人時,發現上線周期比預期長一倍以上,這讓部分項目在試點后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