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戶提問:5G牌照發放,產業加快布局,通信設備企業的投資機會在哪里?
四川用戶提問: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云計算企業如何準確把握行業投資機會?
河南用戶提問:節能環保資金缺乏,企業承受能力有限,電力企業如何突破瓶頸?
隨著電商、外賣、即時零售等業態爆發式增長,傳統物流末端“最后五公里”成本高企、人力短缺等問題日益凸顯,推動行業轉向自動化解決方案。數據顯示,末端“最后五公里”配送成本占比高達60%,成為吞噬行業利潤的“黑洞”。對比傳統的新能源車,無人車具有明顯的降本優
近年來,無人車席卷多個配送領域,新石器無人車、菜鳥、毫末智行、白犀牛、九識智能等多個品牌都在積極布局,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無人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快遞業務量突破1937億件。在這龐大的物流網絡中,末端“最后五公里”配送成本占比高達60%,成為吞噬行業利潤的“黑洞”。對比傳統的新能源車,無人車具有明顯的降本優勢。菜鳥方面透露,根據業態和運營的不同,無人車運輸可將降低30%~50%的運輸成本。
中國無人配送行業正經歷從技術探索到規模化商用的關鍵轉型。隨著電商、外賣、即時零售等業態爆發式增長,傳統物流末端“最后五公里”成本高企、人力短缺等問題日益凸顯,推動行業轉向自動化解決方案。政策層面,多部委聯合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路權開放,北京、深圳等城市率先試點無人配送管理細則,為技術落地掃除障礙。資本與科技企業深度聯動,自動駕駛算法、多傳感器融合、無圖導航等核心技術持續突破,驅動無人車、無人機從封閉園區走向開放道路,滲透至快遞、商超、醫療等多元場景,重塑末端物流生態。
頭部企業以視覺技術為主導,逐步擺脫對高精地圖與昂貴激光雷達的依賴。例如,BEV(鳥瞰圖)與OCC(占用網絡)算法的規模化應用,顯著降低硬件成本;無圖導航技術的推進進一步壓縮運營門檻。無人機領域則通過垂直起降、集群調度技術突破,實現高原、海島等復雜場景覆蓋,運輸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50%以上。
產業協同:如無人車與汽修、倉儲企業合作,構建“智能補貨+無人配送”閉環。
頂層設計:北京《無人配送車管理實施細則》成為全國范本,明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規則;
地方試點:深圳發布功能型無人車上路規范,蘇州、遂寧等城市規劃千臺級車輛部署;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無人配送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無人配送行業已從“技術驗證期”邁入“商業化沖刺期”。政策紅利釋放與技術降本形成雙重推力,企業競爭焦點從單一產品轉向生態構建——通過開放硬件平臺、訂閱軟件服務探索可持續盈利模式。然而,規模化的臨門一腳仍系于三大關鍵變量:能否打通碎片化場景的運營斷點,能否在區域差異中建立普適性標準,以及能否以“人車協同”重構用戶體驗。下一步,行業需在爆發式增長與理性校準間尋求平衡,將技術勢能轉化為真正的商業效能。
必一運動
感知系統優化:4D毫米波雷達與固態激光雷達降低成本,提升雨霧環境可靠性;
硬件即服務(HaaS):企業轉向按里程/單量收費模式,降低客戶初始投入;
中國無人配送行業正站在規模化商用的臨界點。技術降本與政策破冰為其鋪就高速通道,而場景深耕與生態協同將成為下一步決勝關鍵。短期看,行業需破解成本結構與長尾難題,在即時零售、醫療冷鏈等高價值領域建立成熟模型;中長期則需依托“智能網聯新基建”,實現從“單點智能”到“系統智能”的躍遷。
未來競爭將超越硬件參數層面,轉向數據積累厚度、算法迭代效率與跨場景泛化能力的較量。企業需摒棄孤立技術路線,主動融入城市智慧交通體系,探索“無人配送即服務”的可持續模式。政策制定者亦需前瞻性布局,建立跨區域法規互認機制,為創新預留試錯空間。
想要了解更多無人配送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無人配送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3000+細分行業研究報告500+專家研究員決策智囊庫1000000+行業數據洞察市場365+全球熱點每日決策內參